狂風掠過戈壁,揚起沙塵。村民阿布都爾扎克·艾克熱木正在生態扶貧林裡為樹木除草。這片已經長大的樹林裡,微風輕撫,看不到一絲沙塵。
阿布都爾扎克·艾克熱木曾是建檔立卡貧困戶,現在的身份是新疆伊犁哈薩克自治州察布查爾錫伯自治縣生態扶貧專案發展有限公司的一名員工,他每天的工作就是為這片生態扶貧林修剪樹木、除草、澆水,幫著這些樹木長大成材。
塔城地區托里縣庫甫鄉多拉特村村民俄力斯·巴合提每天只需走10分鐘路程,就來到工作地點——畜牧扶貧產業園,給800頭安格斯肉牛喂料,打掃衛生。兩個月前,他還遊蕩在外靠打工掙錢,聽說家門口建起了畜牧扶貧產業園,他趕回家有了這份固定的工作。
安格斯肉牛養殖。光明日報記者王瑟 攝
新疆北疆地區的伊犁哈薩克自治州、塔城地區和阿勒泰地區,因為獨有的自然優勢與地理環境,適合發展畜牧養殖與種植特有農副產品。在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的過程中,各級黨委政府因地施策,找準發展目標,發掘地方優勢,走出了一條有特色、有優勢的發展之路,在助力脫貧攻堅、發展經濟方面,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
讓清澈的伊犁河水造福牧民
伊犁河上游的喀什河水清澈冰涼,沒有汙染的河水多少年來就這樣靜靜地流向遠方。居住在岸邊的哈薩克族牧民從沒有想到,喀什河裡能養出高附加值的優質魚,讓他們成功脫貧致富。
伊犁河養魚。光明日報記者王瑟 攝
2014年,新疆尼勒克縣引進新疆天蘊有機農業有限公司作為產業龍頭企業,開始在喀什河裡放養魚苗。當時許多喀什河兩岸的牧民不相信河裡能養出魚來,更不相信這些魚能讓他們成為先富起來的人。
奇蹟出現在三年後,長成5公斤以上的大魚成為人們餐桌上的美食。新疆天蘊有機農業有限公司在喀什河上擁有35個巨型網箱,公司發展為集研發、孵化、養殖、加工、休閒農業、冷鏈物流、“網際網路+”等多位一體的融合發展綠色生態產業鏈,產品相繼在北京、上海、福建、廣東、烏魯木齊、阿克蘇、伊寧市、庫爾勒等地開設實體店進行銷售。喀什河裡的魚走出尼勒克,走出新疆,走向全國。
新疆天蘊有機農業有限公司更把伊犁哈薩克自治州尼勒克縣喀拉蘇鄉2017年未脫貧的609戶貧困戶吸納入股,每戶透過無息貸款一萬元入股成立全贏合作社。新疆天蘊有機農業有限公司作為承接扶貧企業,與全贏合作社共同成立新疆魚水情農業有限公司。609戶貧困戶可每年領取3000元分紅,同時吸納111名貧困家庭人員參與公司養殖、銷售、加工和特色旅遊等專案,幫助貧困戶脫貧致富。
喀什河還是原來的喀什河,河邊的牧民卻不再是過去的牧民,他們早已成為喀什河“河上牧場”的新“牧民”。喀拉蘇鄉建檔立卡的貧困戶依斯瑪爾第一次拿到分紅時,激動地說:“什麼是入股?什麼是分紅?我一點也不瞭解,村幹部介紹我年初拿一萬元的無息貸款入股。交錢時心裡還有些擔心,害怕這個錢打了水漂。現在看來,我的擔心都是多餘的。”
讓戈壁荒漠成為致富樂園
阿勒泰地區吉木乃縣恰勒什海鄉北部24公里處,是一片戈壁荒漠。遠遠望去,這裡綠草很少,看到最多的,是稀疏的荒漠植物駱駝刺。這裡不適合養殖牛羊,卻非常適合養殖駱駝。2019年6月,以“生態修復、產業扶貧、旅遊富民”為指導思想建設的佔地40萬畝的萬駝園正式建成。目前,萬駝園裡放養著1530峰駱駝,1026戶牧民透過租賃草場,養駱駝打工就業、分紅等方式實現增收。
駱駝養殖。光明日報記者王瑟 攝
吉木乃縣建設萬駝園時秉持著“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將萬駝園打造成全國最大規模的駱駝養殖基地,駝類品種大全的“主題遊樂園”,駱駝喜食植物的“植物園”,富民增收的“扶貧園”,以及荒漠草場生態修復的“示範園”,給遊客呈現出“沙漠商貿駝隊古絲路、駝隊在雅丹地貌穿行,花海觀光中動物嬉戲”等美景。
駱駝奶、駱駝絨深加工企業相繼落戶在阿勒泰地區,讓養殖戶沒了後顧之憂,駱駝奶、駱駝絨更成為市場上的搶手貨。
駝絨加工。光明日報記者王瑟 攝
沙棘種植不需要好的土壤,它能在荒漠地裡長出大大的沙棘果。阿勒泰地區哈巴河縣種植的10萬畝沙棘林,依託的是新疆康遠生物技術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公司副總經理彭正榮說:“我們採取的方式是‘公司+基地+合作社+農戶’的模式。公司在闊斯卡巴特鄉建成2萬畝自有沙棘種植基地,帶動哈巴河縣農牧民種植沙棘近6萬畝。去年公司收購訂單農牧民種植的沙棘395.23噸,直接帶動農牧民實現增收197.62萬元。促進哈巴河縣今年組織農牧民再種植沙棘2萬畝,預計年底將產果2700噸實現直接收益3000萬元。”
昔日不被看好的戈壁荒漠,就這樣成了脫貧攻堅裡的主戰場,成了農牧民致富的樂園。
讓邊疆特色更加凸顯
塔城地區托里縣庫甫鄉是一片山前開闊地,廣闊的田野一望無際,牧草豐盛,生活在這裡的哈薩克族牧民有著豐富的養殖牛羊的經驗。2017年6月,對口支援的中國石油投資建設了佔地2000畝的畜牧扶貧產業園,引進天興牧業發展有限公司。800頭安格斯肉牛引入,紐西蘭肉兔、白羽肉鴿、草原生態飛鵝等牲畜相繼引入,形成托里縣最大的畜牧扶貧產業園。
扶貧產業園建好了,扶貧產業園的運營模式採取以貧困戶畜牧入股分紅,聘用貧困戶圈養,出售幼苗保底回收等方式,幫助貧困群體脫貧增收。“企業+黨支部+貧困戶”的“黨建+”模式已經初步形成。
距扶貧產業園兩公里左右的朗古特勒村牧民達木古麗·巴合買提分到公司的120只草原生態飛鵝,放養在自家的小院裡。說起這些草原生態飛鵝,達木古麗·巴合買提說:“我們不知道怎麼養這些草原生態飛鵝,公司專門派人指導我們。養大後公司全部回收,我一點也不擔心賣不出去,擔心的就是怎麼養好它們。”
阿勒泰地區是中草藥的百寶箱,特別適合中草藥的種植與生長。阿勒泰地區哈巴河縣薩爾塔木鄉農民努爾別克·卡肯把自家的50畝土地全部轉入中草藥種植基地,自己還來到種植基地成為一名工人。他笑著說:“過去我家種的是玉米、油葵這些傳統農作物,辛苦一年,每畝地收成只有200元。現在靠著‘黨支部+公司+基地+農戶’的模式,我們鄉整合了2.3萬畝土地,全部鋪設了節水灌溉裝置,種植中草藥。去年我種了35畝的黃芪,一畝地收益都超過了1000元,淨收益達3.5萬元,這樣的好日子讓我們很開心。”
在生態林裡工作。光明日報記者王瑟 攝
新疆隆惠源藥業有限公司在伊犁哈薩克自治州、塔城地區和阿勒泰地區均建設了生產車間,利用這些地方距離口岸近,可長期承接歐美日韓等國客商甘草進料加工業務的優勢,在發展本地種植甘草的同時,解決甘草資源嚴重枯竭的問題,助力當地農牧民靠種植甘草脫貧致富。
發展的根本是致富,致富的根本是讓更多的老百姓過上好日子。新疆北疆三地州的成功實踐再一次證明:只要找到最適合自己的發展模式,因地施策,找到自我的優勢併發揚光大,就一定能走出新業態產業發展之路,就一定能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就一定能讓百姓過上好日子。(王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