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坐等來的“群體免疫屏障”

接種中國新冠肺炎疫苗有啥“副作用”?近日,伊朗駐華大使館發了一條頗具“凡爾賽”味道的微博,表示“副作用”就是“逢人就炫耀”。網友們忍俊不禁,紛紛表示自己已接種,也得了同樣的“炫耀症”。詼諧互動背後,是中國新冠肺炎疫苗接種工作的全面推進。

沒有坐等來的“群體免疫屏障”

縱觀人類與病毒抗爭的歷史,舉凡全球性流行病,科學對策都是在人群中建立免疫屏障,其中最經濟、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接種疫苗。這也是為什麼自疫情暴發,各國都將疫苗研發當成科研攻堅的首要任務。我們國家採取“揭榜掛帥”的方式,“五線並進”與病毒賽跑,研發成果位居全球“第一方陣”。接種工作推進至今,全國沒有出現嚴重的不良反應病例,疫苗的安全性可靠性已得到事實充分證明。與之同時,接種指南持續更新,不斷回應著適用物件、接種間隔等社會關切,公眾對疫苗也有了更為深入的認知。

“應接盡接、梯次推進、突出重點、保障安全”,我國疫苗接種工作原則明確、路線清晰。不過也要看到,還是有一部分民眾對於接種疫苗不夠上心、不夠積極。究其心理,多數是認為自己所在地區病例“零新增”已持續多時,各類場所防控嚴格,不打疫苗也很安全,還有人認為,自己又沒有出國打算,周圍的人反正在陸續接種,可以盡享免疫屏障……太自信也好、怕麻煩也罷,其實都違背了一個科學常識。的確,當前國內疫情防控形勢穩定,中國是全球的“安全高地”,但這份安全,建立在常態化防控之上,建立在對境外輸入嚴格控制的基礎之上,背後是相當大的社會成本。然而,一個開放的中國不可能長期“關門”,人員的流動不可避免。眼下,國外疫情依然嚴峻,病毒持續出現變異,國內輸入病例接連不斷,雲南瑞麗近期還出現了一批本土病例。無視隱患風險,無視防控壓力,把目前的相對安全當作絕對安全,且認為安全來得輕而易舉、理所應當、無需維護,可以說是大謬不然。

對於中國人來說,“應接盡接”“應快儘快”,才能保住來之不易的安全。科學研究表明,對於各類傳染性疾病,只有疫苗接種人數達到相當量級,才能真正形成“群體免疫”。就拿人們熟知的麻疹來說,95%的人群有免疫力才能實現阻斷。而根據新冠病毒的基本傳播指數,這一數字應該為70%到80%。對應全國人口,目標接種人群規模要達到9億至10億。眼下,我國接種人數破億,近一週每天新增接種人數在三四百萬左右,但相較龐大人口基數,“群體免疫”仍然任重道遠。更要看到,時間視窗也是一個耽誤不起的變數。美國、歐盟國家、日本等均在全力推進疫苗接種,世界“重回開放”時日不遠。在此之前,如果不能透過普遍的疫苗接種建立免疫屏障,我們很可能從“安全高地”變為“免疫窪地”。誠如鍾南山院士所言,“別等到外國免疫了,中國反而危險了!”

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中國之所以能夠取得決定性抗疫成果,關鍵就在於全民參與。無論是戴口罩、勤洗手等防疫習慣,還是亮碼出行、核酸檢測等防控舉措,每個人都身體力行、堅持至今。疫苗接種,與這些常態化防控舉措一樣,都是抗疫語境下的“必選動作”。說到底,接種疫苗,是私事,是個人權利,更是公事,事關社會公共利益。繼續發揮集體作戰的優勢,做好守護自身和家庭健康的第一責任人,才能鞏固和擴大抗疫主動的基本面,不辜負老老小小十幾億人這麼長時間的辛苦付出。

開放夜場服務,啟動移動接種車,在全國各地的接種點,工作人員正爭分奪秒與病毒競速。忙碌的身影背後,是我們共同走過、並繼續在走的抗疫征程。“群體免疫屏障”無法坐等而來,也只有“我為人人”才有“人人為我”。端正態度、凝聚力量,我們必能將抗疫勝利牢牢把握到終局。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1433 字。

轉載請註明: 沒有坐等來的“群體免疫屏障”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