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7日,北京市通報一例6歲男童確診,流調發現其曾在順義區1月10日確診病例家庭的“小飯桌”託管。當時,該家庭檢出2例確診者和5名無症狀感染者,隨後又導致另一個家庭的5歲男童及祖母確診。先後有10名感染者與“小飯桌”關聯,警示該正視相關隱患了。
“小飯桌”是近年來在學校周邊家庭開設的為中小學生提供餐飲、休息、學習的場所。因為很多家庭都有託管孩子的需求,“小飯桌”不僅數量大量增加,功能也不斷豐富,已經從簡單的提供接送和午飯、午休服務,變為輔導功課、教育孩子、提供餐宿服務的“綜合體”。
然而,“小飯桌”在食品安全、消防安全、設施安全、防疫安全等諸多方面,卻讓人很不省心。有些資質不明、地點隱蔽,實質就是“黑飯桌”;有些空間狹小,幾十個孩子擠在只有十來平方米的臥室休息,防疫隱患巨大。基層執法人員反映,“小飯桌”監管難度太大,底數很難摸清楚,一旦出現火災、地震等突發性安全事故,後果不敢想象。
“小飯桌”亂象頻出,有很現實的原因。一方面,看似教育、食品、衛健等多個部門都有監管責任,但實則是多龍治水,不少主管部門甚至認為只要管好食品安全就行了。另一方面,許多家庭確實存在託管孩子的需求,以至於此前有些地方關閉“小飯桌”遭到了家長們反對,簡單“一關了之”可能會衍生新的問題。
北京近期出現的“小飯桌”關聯病例,觸痛的只是早已隱痛多年的民生痛點。北京市順義區常務副區長已表示,將全面規範整治“小飯桌”。隨著寒假來臨,“小飯桌”的問題可能暫時會有所緩解。但是,等來年開學之後,“小飯桌”的剛需再度被啟用,其安全隱患仍需被正視。
“小飯桌”不小,它牽動著很多家庭的現實痛點。治理“小飯桌”問題,恐怕不能簡單地“一關了之”,而要用改革的辦法、系統的思維,在家庭、學校與社會之間尋求妥善的解決方案。近幾年,一些地方試圖建立“小飯桌”人員配備、房屋條件、生均面積、安全管理、監督檢查的標準化體系,一些探索的“白名單”制度,都值得進一步關注。
(作者 白麗萍,摘自《新華每日電訊》)
找記者、求報道、求幫助,各大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尋微信小程式“壹點情報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體記者線上等你來報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