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時報綜合報道】特朗普支持者於6日攻佔美國國會大廈的場景震驚全世界。這是有史以來美國政治爭鬥中最激烈的場面之一,但遠非美國國會大廈首次遭到暴力威脅。在美國200多年的歷史上,國會大廈曾經不止一次遭遇過各種襲擊。
1814:英軍報復之火
1812年,美國抓住歐洲陷入拿破崙戰爭的機會,發動入侵加拿大的戰爭。當時,英國深陷歐洲戰場無法提供給加拿大有力支援,美國很快攻入加拿大,甚至一度攻佔首府多倫多,放火燒燬當地議會與民房、搶走執政權杖,最重要的是還帶走了英國在加拿大的標誌——金獅子。
獅子可是大英帝國的圖騰,英國皇家徽章上就採用金獅子和獨角獸的圖案,是可忍孰不可忍!沒過兩年,英軍在萊比錫戰役終結了拿破崙百戰百勝的神話。騰出手來的英國人,在1814年發動了對美國的反攻。
在當年8月為阻止英軍向華盛頓推進而爆發的布萊登斯堡之戰中,8000名美國民兵硬是沒打過2000人的英國遠征軍。美軍四下潰散,一場團級規模戰鬥的失敗,就此決定美國首都的命運。
1814年8月24日,滿懷復仇情緒的英國軍隊佔領了華盛頓。為報復美軍先前在多倫多搶劫放火的行為,英軍指揮官對英國皇家工兵團下令,焚燬美國首都的公共建築,包括美國總統大廈(那時候還不叫白宮)、國會大廈、財政部和船塢等,都在焚燬之列。
國會是從南側被點燃的。傑弗遜總統退職時曾把自己的3000冊圖書捐贈給國會,並建立了圖書館,如今它們成為最好的助燃物,烈焰沖天,火災很快就發展到了國會大廈北側。好在英軍對華盛頓的佔領只持續了26個小時,兩天後,一場暴雨阻止了國會大廈的徹底毀滅。大火之後,人們驚訝地發現,被燒的華盛頓建築很多沒有倒塌,經評估後認為修復比新建要便宜得多。總統麥迪遜返回華盛頓,很快便撥款50萬美元,重修國會大廈等建築。
1814年這場大火,是美國自獨立以來至今,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首都被佔領,而且國會大廈等主要建築慘遭焚燒。在英國人的心裡,歷史的這一頁也沒有翻過去。2014年英國駐美大使還舉辦了一個“慶祝火燒白宮200年”的活動,並稱目的是“紀念英美兩國200年的和平友誼”。這一番神邏輯自然引發了不少美國網友的白眼。
1954:國會大廈的槍聲
1954年3月1日,4名波多黎各民族主義者策劃並實施了美國國會大廈槍擊案。領導這次襲擊的,是波多黎各一名女裁縫洛麗塔·勒布朗。波多黎各是美國在加勒比海地區的一個自治邦,距離邁阿密大約1000英里。1898年美西戰爭結束時,美國控制這裡,並鎮壓了波多黎各民族解放運動。1937年,波多黎各龐塞市舉行爭取獨立的示威遊行群眾,那一年洛麗塔剛剛18歲,她親眼看見美軍對遊行群眾的大屠殺,仇恨的種子因此深深埋下。
憤怒的波多黎各民族主義者訴求非常直白,他們要求波多黎各獨立。因為波多黎各人雖然是美國公民身份,但不能投票選舉總統,也不能推舉在國會中有投票權的代表。1950年,美軍再次武力鎮壓了當地民眾的獨立運動。徹底對美國失望的部分激進分子決定對美國國會大廈這個標榜“自由和正義”的地方發動襲擊。他們以訪客名義混進國會眾議院,隨後揚起波多黎各旗幟,高喊“自由波多黎各”,並向議員們連開了大約30槍,造成5名國會議員受傷。洛麗塔·勒布朗被捕時高喊:“我不是來殺人的,我是來為波多黎各而死的!”
在這起槍擊案中,4名波多黎各槍手被判入獄,其中勒布朗被判處50年徒刑,而其餘3名男子則因謀殺未遂和其他指控,被判處75年監禁。1977年,時任美國總統吉米·卡特為了彌合矛盾,為他們4人減了一次刑,並在1979年赦免了另外3名從犯。
槍擊案的最後一名成員米蘭達於2020年3月去世。他終其一生為波多黎各的獨立而奮鬥。2016年他對《紐約時報》記者說:“ 62年後,我不後悔。”
爆炸、槍擊和鬥毆不斷
美國國會大廈遭遇的危機遠不止這些。在200多年的歷史上,圍繞它的爆炸、槍擊事件足以列出一個長長的清單,其內部也不乏議員之間的激烈鬥毆。
國會大廈見證了美國曆史上首次有人企圖暗殺總統。1835年,時任總統傑克遜參加完一名國會議員葬禮,打算從國會大廈離開時,英國移民、失業油漆工理查德·勞倫斯突然衝他開槍,幸運的是攻擊者的手槍突然啞火,當他又用第2把手槍開火時,卻沒有擊中目標,刺殺失敗的襲擊者,最終被周圍人撲倒。
國會大廈內部也曾經上演過議員之間的“全武行”。1856年,廢奴主義者參議員查爾斯·薩姆納發表了一次批評奴隸制的演講後,遭到了南卡羅來納州參議員布魯克斯的毒打。薩姆納被打成重傷,直到3年後才完全康復,布魯克斯因此引咎辭職。1860年,支援奴隸制的國會議員用手槍和棍子,威脅反對奴隸制的國會議員……據不完全統計,國會大廈先後見證了70多起議員之間的暴力鬥毆事件。相比之下,今天的美國議員們已經沒有過去那麼“武德充沛”。
爆炸案也時常和國會大廈結緣。一戰爆發的第二年,1915年7月4日,哈佛大學前德語教授埃裡希·曼特(德裔),在美國會參議院接待室引爆了3根雷管,好在事發時已是午夜,當時周圍沒有人、並未造成傷亡。他後來解釋稱,儘管當時美國官方對歐洲戰場保持中立,但美國金融家暗地裡援助英國,他對此感到難以控制的憤怒。
50多年後,1971年3月1日,“地下氣象員”組織為抗議美國對寮國的轟炸,在國會參議院一樓洗手間引爆定時炸彈;1983年5月19日,一枚炸彈在參議院走廊爆炸,事後7名的“抵抗陰謀組織”成員被捕,他們聲稱是為反對美國在格瑞那達和黎巴嫩的軍事行動。這兩次爆炸案都沒有造成傷亡,但導致了數十萬美元的損失。
美國國會大廈內外的槍擊案,更是屢見不鮮。1998年,武裝襲擊者小拉塞爾·尤金·韋斯頓衝過美國國會大廈安檢,衝向眾議院多數黨領袖湯姆·德雷的辦公室。他先後打死了2名國會警察。幸虧警員吉布森臨死前拼死還擊,打傷了韋斯頓,阻止了他繼續行兇。 2021年1月6日,特朗普支持者“攻陷國會大廈”標誌著美國國內族群撕裂達到新的高峰。誠如美聯社所言,這些大大小小的襲擊事件,也在不斷嘲諷著美國國會大廈眾議院議事廳主席臺上的題詞——“聯邦、正義、寬容、自由、和平”。
<script>window.FWBAT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