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一個很奇怪的物種,雙方之間既需要被愛,被看見,被賦予安全感。
同時又不能去直接的表達“我需要你的關心,你的愛”,反而習慣去用一種反面的推開的方式來迫使對方主動發現。
有很多女孩子說,如果我開口表達自己的需要,你才能滿足我,那你並不是真的自願的想要來愛我,而是出於某種義務責任或是無奈而去做的,索要來的感情是沒有意義的,像一種施捨。
於是在這種反面推開的交流方式下,我們往往會對最親密的人在意的人過分苛刻,希望他們對自己能夠有感同身受的理解,反之就會開始憤怒,抱怨,甚至冷漠、絕望。
有一位讀者和我傾訴,說她在生活中其實是個脾氣相當隨和的人,陌生人和她發生刮碰,即使財物損壞,她也不會去計較;公司裡的同事和她鬧不愉快,她也總是耐心地和對方溝通,甚至被領導責問,她內心也不會有太大的怨怒。
可是當她對待自己的愛人和孩子的時候,卻少了一份寬容。
比如,輔導孩子寫作業,她的怒火就會不停的往頭頂衝;自己做家務時,看到老公在一旁“葛優躺”她就忍不住想發脾氣。
02為什麼我們總把自己溫柔的一面留給陌生人,而要把自己最差、最暴躁的一面留給親人呢?
克里斯多福說:你所看到的每件事都是你內心世界的投射。
舉一個例子,一個女孩和男友,因為男友深夜朋友找上門來約酒,男友準備要外出而爭吵。
在爭吵中,她控訴指責男友,只顧自己娛樂,不在乎自己。而男友則反駁她不體貼,不讓他出門,不給他朋友面子。
而女孩的潛意識裡是這樣的:我一個人在家睡覺,會非常害怕,這麼晚了,你出門喝酒,我會很擔心。
但由此轉化出來的語言卻是不負責任、貪圖享樂、不在乎自己。
是不是選擇不直接發脾氣,而是把內心自己的想法表述出來,更能留住男友,避免爭吵呢?
這個女孩之所以不去過多考慮,而是把自己最直接的表述方式傳遞出來,原因在於以下三點:
第一,比起外人,和家人發脾氣是“零成本”對於為什麼我們習慣對最親近的人發火,這乎上有一個高贊回答這樣說:跟家人發脾氣最安全,獲得原諒的成本最小,因為我們料定他們不會離開我們,。
可見人是一個會淺意識預判結果的物種,“零成本”使得我們對家人和對外人的態度截然不同。大多數人認為,家庭中我無論怎樣的發脾氣,和我親近的人都不會真正的生氣,離我而去。
可有些時候事情並不是如此,壞情緒的積攢,像一次次的往未癒合的傷口撒鹽,即使表面上恢復如初,可是那個傷疤永遠還在。
第二,面對家人,相處的時間較久,要求會更高相對於外人,我們和親人之間的相處更加隨意,時間也更長,相互依存的價值也更高。這就決定了,你內心上對他的期望值也會比陌生人或是不太相關的人高出很多。
就像輔導孩子寫作業,就是符合這一理論的最佳現實體現。面對伴侶,我們也希望對方能夠分擔自己生活中的壓力。
但是這份分擔如果我們平鋪直敘的去怒吼,很容易得到適得其反的效果,其實面對家人,我們可以調整心態,用溫和的方式去表達自己的意願。
第三,習慣使然,覺得發脾氣好像能更快的解決問題對於伴侶,我們通常會很容易憤怒。理智上我們知道憤怒,其實並不是強大的表現,但在感受上來說,憤怒的時候,我們避免了自己比別人顯得低,建議完成心理強大的過程。
其實我們可以坦然的說,自己需要別人,需要對方的理解,而不是用發脾氣去解決問題。
生活中我們會遇到很多這樣的事:叫孩子收拾玩具,他無動於衷,結果你怒吼一聲,他就照辦;叫老公去幫忙做些什麼,他總是不放在心上,忘記或者不去辦,直到你發了脾氣才有了效果……
你以為這是發脾氣的魔力,其實以生氣為代價控制恐嚇別人,讓別人屈服,這種方法少次可以奏效,經常使用他人便會置若罔聞。
王小波說,人一切的痛苦,本質上都是對自己無能的憤怒。
所以,如何來化解這種憤怒?
首先要了解自己為什麼發脾氣,選擇合適的方式,把負面情緒,用不傷害他人的方式發洩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