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14歲男生被媽媽當眾掌摑後跳樓身亡!沒有尊嚴的教育,讓孩子除了死亡別無選擇

由 巫馬言 釋出於 綜合

事情鬧得沸沸揚揚,相信大家也已經知道了:9月17日下午,武漢市江夏區一初中部九年級學生被母親扇耳光後跳樓身亡。

事情的起因是,該名男同學因在學校與其他兩位同學打撲克牌,被老師請來家長配合教育。

從曝光的現場監控影片來看,母親非常火大。她怒氣衝衝地衝到比自己高出一頭的兒子面前,不顧走廊上有同學和老師,當著大家的面,直接上來二話不說連著扇了孩子兩記耳光。

不知道大家注意到一個細節沒有,在母親扇第一個耳光的時候,兒子還舉手護臉,有所躲避,而當第二個耳光打下來的時候,他一定不動。

隨後,母親還是十分激動,對著兒子訓斥了很久,做了一個我們都意想不到的動作,她用手掐住兒子的脖子,往牆上抵。

整個動作持續了幾十秒,直到還是一位老師出面勸說才作罷。隨後,這位母親狠狠戳了一下孩子的腦袋,男孩一個踉蹌。

最後母親在勸和老師的帶領下離開,嘴巴里似乎還在罵著什麼,頭也不回地撇下了兒子。男孩靠著牆,扭過頭默默目視了他的媽媽很久……

接下來的三分鐘,男孩一動不動地站著,目光呆呆地望向遠方,彷彿靜止一般。

這漫長又窒息的三分鐘,其中的每一份每一秒,都讓人看得很難受。他想了些什麼,我們無從得知。

突然,男孩頭低了下來,像想明白了什麼,彷彿做了什麼決定。他轉身,毫不猶豫地撐起自己,沒有任何遲疑地跳了下去......

當晚9時,男孩被宣告不治身亡。

01.

中國官方公開報道的一組資料表明:多年來,中國是世界上兒童自殺第一大國。

據不完全統計,全國每年約有25萬人死於自殺,自殺已成為我國15歲到34歲青壯年人群的首位死因。根據《中國兒童自殺報告》指出:在中國,每年約有10萬青少年死於自殺。每分鐘就有2名死於自殺,還有8名自殺未遂。

觸目驚心的數字讓我們警醒和反思:當孩子選擇死亡的時候,一定是感受到了比死亡更痛苦的事情。

事發後,網路上的討論聲不斷。

孩子在學校打撲克固然有錯,但母親不顧青春期孩子自尊在公開場合打罵的教育方式,引起了一眾反感。

在不少父母眼裡,孩子是沒有尊嚴的:小孩子懂什麼,有什麼面子可言?!

可是當眾責罰辱罵的恥辱感,會成為一根刺狠狠扎進孩子心中,一生也無法治癒。

批評教育的方式有千千萬,偏偏有些父母選擇了最簡單粗暴的打罵,可是一個個血淋淋的案例已為我們敲響了警鐘:行不通的!

語言暴力就像是一把尖刀,謀殺了孩子的尊嚴和人生。

哈佛大學醫學院的研究團隊曾發現:語言暴力會損傷孩子的大腦,最突出的是對大腦胼胝體(主要負責兩個大腦半球間傳遞動機、感覺和認知資訊的區域)、海馬迴(負責管理情緒的大腦區域)、和前額葉(負責思考和決策的大腦區域)的負面影響。

密歇根大學的伊森·克羅斯博士,做過一項實驗:“當一個人受到語言暴力攻擊,他的情緒疼痛在大腦區域反應,和身體疼痛極為相似,神經系統能體驗到了幾乎相同級別的疼痛。”也就是說,辱罵給孩子精神上造成的疼痛不亞於身體受到的傷害。

語言,是有溫度的。

Papi醬曾在某期影片裡吐槽過:和不會聊天的人說話,感覺就是在上刑。正如我國俗語所言: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

冷漠的語言,不會在身體上留下傷痕,卻會在心上扎進一根難以拔出的刺。沒有任何痕跡,卻具有可以摧毀一個人的力量。

對孩子來說,父母無心的語言暴力就是“殺人於無形”的內傷。一點點累積起來的負面情緒不僅會傷害親子感情,還會影響到孩子的性格形成甚至對世界的認知,造成無法磨滅的負面影響。

02.

因為愛孩子,才更要好好說話

著名心理學家馬歇爾·盧森堡在《非暴力溝通》一書中提出:

“大多數暴力的根源在於人們忽視彼此的感受與需要,而將衝突歸咎於對方”。

“當語言傾向於忽視人的感受和需要,以致彼此的疏遠和傷害時,這種溝通方式會讓人難以體會到心中的愛。”

他給出了一種和諧的親子溝通方式,也就是非暴力溝通,其中有幾大要素:包括觀察、感受、需要、請求和反饋。

家長可以藉助非暴力溝通中的幾個要素誠實的表達自己,同時,藉助它們進行關切的傾聽,表達自己或傾聽他人,都是好的開端。起點君基於這些要素,給父母提幾個小小的建議:

1)接受孩子的不完美,避免給ta下定義

觀察,是非暴力溝通的第一步,父母要對孩子們的行為進行仔細觀察,客觀地陳述觀察的結果,溝通的時候避免給他下定義。

比如孩子把碗給摔了,父母別一上火就責罵他:“你怎麼把碗給打了?!”而是客觀地描述孩子的行為結果:“你為什麼會把碗給打了?”這時候孩子就會覆盤自己剛剛的行為,是因為碗底有水太滑了沒抓住,還是因為自己不小心,父母再進行下一步的教育。

別期望完美的孩子,誰在成長道路上不會犯錯呢?我們做家長的,要學會接納孩子的不完美。

2)與孩子分享真實的感受,不胡亂指責。

永遠不要忽略了孩子的感受和心情。

孩子早上賴床又磨磨蹭蹭,眼看著就要遲到,媽媽的脾氣就快爆發:“快點啊,你一天天地在磨蹭什麼呢?!”或者直接給孩子扣上“懶鬼”的帽子。孩子一頭霧水:“為什麼媽媽發這麼大的火?”

這個時候,媽媽可以直接表明:我們要養成良好的時間觀念,你磨蹭拖拉會影響做事效率,媽媽不希望你這樣,你的懶惰會讓媽媽感到失望。

這時候孩子才可能會表達出自己的真正需求:“媽媽,我沒有懶,我覺得早飯不好吃才不肯吃的……”

看,發現問題才能解決問題。

3)提出具體的要求

簡單點!比起抽象的評價和建議,具體的請求更容易讓孩子接受和理解。

舉例來說,家長反覆催促讓孩子去寫作業,可他盯著作業本半天也沒寫幾個字,先別忙著罵他“笨”“懶”“不上進”,一昧的批評並不能使孩子乖乖聽話,反而還可能給激起他的逆反心理。這種情況下,直接提出:“10分鐘內完成第1頁,媽媽會來檢查正確率。”,並輔以鬧鐘計時,這就是具體的要求。

4)把否定換成鼓勵和肯定

家長不妨把關注的重點從結果轉移到過程上來。比如倒數第一的娃透過努力進入了班級中游,就值得鼓勵,而不是潑他一盆冷水,非要他看清自己和前三名的學霸還相差多少。

孩子的自尊心敏感又脆弱,說白了他的小腦瓜子是很難理解好成績對他來說究竟有什麼作用,不過是想博得家長的表揚和讚許而已。他都這麼努力了,我們不能把到嘴的否定換成鼓勵嗎?

語言是窗戶,或者是牆,

它們審判我們,或者讓我們自由。

來源:贏在起點早教學園(ID:ElitebabyLand)

如需轉載請聯絡原公眾號,歡迎您分享到朋友圈

插畫配圖:攝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