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總理李顯龍。資料圖。圖/新華社
近日,新加坡政府釋出了新加坡總理李顯龍本月初訪美時出席《華爾街日報》編輯對話會的訪談實錄。
在這場對話中,李顯龍表示,希望美國不要把俄烏衝突描述為“民主國家”和“專制國家”之間的衝突,不要因這場衝突試圖孤立中國,使兩個大國之間本已緊張的關係複雜化。他還表示,不要順理成章地把中國在衝突中的立場定義為“中國已經站在錯誤的一邊”。
“不要使中美關係複雜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新加坡的擔心。其實這也是不少亞太國家的立場。而中美關係的新生變數,不僅源於中美對解決俄烏衝突等國際熱點問題的出發點不同,更是美國一些人有意操弄的結果。
中方的三原則具有建設性
自俄烏衝突爆發以來,中方反覆強調的立場是:從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出發。從這個起點出發強調了三個原則:和平最珍貴、安全不可分割、處理國際關係不應有雙重標準。
這個立場包含三方面含義:以追求和平為最高目標,維護國際法,反對雙重標準。這是適用於俄烏兩方的。
和平只能建立在能夠維護國家主權的基礎上,這也是國際關係的第一原則。沒有這個原則,國際關係無從談起。
而 “安全不可分割”強調的是沒有單方面的安全,一國安全不能以犧牲他國安全為代價。其實這是早在冷戰時期兩大陣營對立的時候就已經出現在泛歐安全安排體系中了。1975年由美蘇和其他33國簽定的《赫爾辛基協定》規定了二戰後形成的歐洲邊界不容改變、他國不得干涉他國內政等條款。冷戰結束後,這個原則又在1995年成立的歐安組織協議中得到重申。
至於不搞雙重標準更好理解。從導致南斯拉夫解體的十日戰爭、克羅埃西亞戰爭、科索沃戰爭等一系列戰爭,以及冷戰後北約參與的一系列戰爭,無不有雙重標準在作祟,對國際關係造成了一次又一次巨大的破壞。
中方的立場是站在維護國際秩序、主持公道的角度,而不是站在俄烏衝突哪一方。對此,新加坡總理李顯龍的表態,說明美國一些人將中方劃到“錯誤的一邊”,在國際社會越來越不得人心。
4月5日,在位於紐約的聯合國總部,中國常駐聯合國代表張軍(前排中)在安理會烏克蘭局勢公開會上闡述中方關於當前烏克蘭局勢的立場主張,強調推動烏克蘭局勢降級,儘早停火止戰,是國際社會的迫切期待,也是中方的強烈願望。圖/新華社
美方的二元對立劃分加劇了不穩定性
美方在俄烏衝突中的實際操作手法是,站在美方一邊的,就屬於“民主陣營”,反之,就屬於“不民主陣營”甚至威脅制裁。
李顯龍希望美國不要把俄烏衝突描述為“民主國家”和“專制國家”之間的衝突,其實是看透了美國這番操作背後的霸權邏輯。
迄今為止,美國向烏克蘭戰場輸送了約25億美元的軍火,對於平息俄烏衝突毫無益處,只能製造出更多的傷亡、難民和對立。
不僅如此,美國發動盟友實施的制裁已擴大到5000多個大項,8萬多種商品和服務,導致國際供應鏈和國際金融安全進一步陷入動盪之中,使世界經濟復甦的前景變得極不明朗,世界經濟增長幅度下滑已不可避免。其中,歐洲的前景尤其暗淡,未來幾個月不發達國家和地區發生糧食危機的機率大增。
3月24日,工作人員在比利時布魯塞爾的北約總部忙碌。俄羅斯外交部發言人扎哈羅娃當天表示,美國透過北約峰會進一步要求盟友對俄羅斯進行“全面遏制”。圖/新華社
美方應制定長期性、有建設性議程
值得注意的是,在與《華爾街日報》的對話中,李顯龍還談到了美政府政策一致性的問題。他質疑,在美國的政治制度下,一屆政府的政策不一定會延續到下一屆政府。李顯龍認為,這也是影響中美關係的一個變數。他呼籲,中美“就算不能達成共識,至少也要開始建立聯絡……要讓雙方的聯絡在超過一屆美國政府的任期後,仍有連貫性,而不是難以預測。”
拜登政府上臺以來,將中美關係定義為“合作、競爭、對抗”,這個三分法貌似全面,但在執行層面卻讓“對抗”佔據了主流。在臺海問題上搬弄是非挑起風波,在俄烏衝突中威脅制裁中國等,都讓中美關係的不確定性上升。而美國政府的選舉政治又進一步加劇了這種不確定性。
李顯龍的這番話,代表了許多國家對美國的擔憂,值得美方好好聽一聽。減少中美關係中的不確定性因素,美方確實應該從歷史的角度制定長期性的、有建設性的議程,而不是用短期政策維護所謂的國際事務話語權、仲裁權。否則,美國遲早會失去其他國家的信任。
撰稿/徐秦(專欄作家)
編輯/遲道華
校對/吳興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