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層】糧滿倉天下安 過大年探訪“大國糧倉”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胡志中)1月28日,年關將近,中央儲備糧太原直屬庫有限公司庫區,工作人員仍處於繁忙之中。一陣陣夾雜著機械運轉的風鳴聲,從一排排幾米高、形似巨大集裝箱的白色平房倉的風機口傳出,這裡的年輕人用創新的儲糧技術“機械通風”守護著“大國糧倉”。
該公司倉儲科科長李彥紅向中青報·中青網記者介紹,目前工作人員正在透過內環流控溫系統,進行冬季通風降溫,積蓄糧堆“冷源”,待夏季來臨,即可透過內環流系統抽出糧堆內的冷空氣,打到倉內空間,在糧堆和倉房空間內進行迴圈,降低倉溫和表層糧溫,“實現冬冷夏用,自給自足,讓糧堆做自己的‘綠色空調’。”
據瞭解,透過該技術可以降低倉內溫度、糧堆表層糧溫和倉內溼度,達到控制糧堆最高溫度,減少儲糧害蟲滋生和化學藥劑燻蒸,實現綠色儲糧、科技儲糧、安全儲糧。
跟隨著李彥紅的腳步,中青報·中青網記者沿著22號糧倉外部的不鏽鋼扶梯,登上約兩層樓的高度,來到糧倉大門之前。
開啟糧倉大門,一股濃郁的麥香撲鼻而來。倉內清爽乾燥,眼前一地金黃。踩著糧堆頂部的踏糧板進入糧倉深處,上千平米的糧堆完整呈現在眼前。
這裡所說的“糧堆”,不同於傳統概念的“堆”,數千噸小麥在糧倉中如同被“切平”的蛋糕,被長方形的糧倉所“約束”,從頂部看只有薄薄的一層,而事實上,記者腳下的小麥儲藏深度達6米,而僅這一個倉房,儲糧就達7000多噸。
據瞭解,中儲糧太原直屬庫佔地面積佔地238畝,太原公司庫區共有39個倉房貨位。在糧倉工作了26年的李彥紅,見證了糧倉向現代化、科技化、智慧化的不斷轉變。
“這是質的飛躍,過去需要保管員爬上糧堆,一個點一個點的插溫度計測溫。如今在儲糧7000多噸倉庫中我們可以無死角對糧堆進行電子測溫、影片監控檢查,一旦發生異常,可以第一時間解決問題。”在智慧化監控室,李彥紅熟練的調出了22號糧倉的3D模型圖。
透過電子大螢幕,中青報·中青網記者看到,6米高的糧堆從內到外的任意一點的實時測溫資料、整體糧情以及糧堆溫度、倉內外氣溫等均迅速可查,透過分佈在糧倉各個角落的感測器,監測工作精準高效。
不僅如此,透過糧情遠端監控系統的影片縮放功能,無數小麥在影片中被迅速拉近,並放大20倍,糧堆表面每一粒糧食都清晰可見。據瞭解,在每一個糧倉內部,都有360度超高畫質攝像頭,糧倉有無情況,監控中一目瞭然。
“測溫和遠端監控系統,我們可以進行實時監測,讓安全儲糧更有底氣”。李彥紅說,系統透過資料分析,還能對糧情變化趨勢進行預測和預警,並實現資料遠端共享,即使在千里之外,也可隨時瞭解倉內情況。
該直屬庫副總經理李彥濤介紹,從2014年起,中儲糧開始實施“智慧化糧庫”建設,運用大資料、雲計算、物聯網等技術深度改造傳統糧庫。每個直屬庫安裝有100多個高畫質攝像頭、數千個糧情感測器,至今已實現智慧化糧庫建設全覆蓋,建成了世界糧食倉儲行業最大的“物聯網”。
“糧滿倉才能天下安。”李彥濤表示,中央儲備糧是保障糧食安全的“壓艙石”、服務調控的“主力軍”、調節市場的“穩定器”。透過推行智慧“一卡通”系統應用,以一張卡作為資訊的載體,從糧食入庫扦樣、檢驗、檢斤、卸車,到結算支付,兩小時內即可完成,所有環節公開、透明、可追溯,實現了“糧出手、錢到賬”,讓農民踏實賣“明白糧”、“放心糧”、“舒心糧”。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