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生活“鏗鏗”而來(來這裡打卡(12))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幸福生活“鏗鏗”而來(來這裡打卡(12))

1950年6月21日出版的人民日報頭版。

幸福生活“鏗鏗”而來(來這裡打卡(12))

一列動車組列車執行在鮮花掩映的成渝高鐵上,勾勒出一幅綺麗的畫卷。 曹 寧攝

1950年6月的一天上午,正在二野軍政大學出操的孫貽蓀突然接到通知,去西南軍區操場開會。到了才知道,那是成渝鐵路開工典禮,自己被編入西南軍區軍工築路第一縱隊直屬二團。同年6月21日,人民日報頭版刊發訊息《成渝鐵路正式開工》。

89歲的孫貽蓀,是中國鐵路成都局集團有限公司內江工務段退休職工。聊起往事,他對記者說:“你曉不曉得,為啥子非要修這條鐵路?那個時候,西南老百姓對火車渴望喲!”

新中國成立初期,一窮二白,百廢待興。西南解放不久,社會環境比較複雜。在那樣的條件下興修鐵路,艱難無法想象。

“開工第4天,部隊在重慶九龍坡泥壁沱架線。正要吃飯,一個老鄉忙慌慌跑來喊‘山那邊來了一群土匪,有100多號人!’部隊緊急集合,迎面痛擊土匪。”孫貽蓀說,築路大軍是一手拿槍一手拿鎬修鐵路的。

沒過多久,抗美援朝戰爭爆發,部隊陸續撤離工地,奔赴前線。大量開方、填方、架橋和鑿隧的人力缺口誰來補?這時,當地百姓爭相報名,10萬民工自此成為築路大軍的主力。

就這樣,清政府和國民黨政府做了40年無果而終的事,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僅用了兩年,一條成渝鐵路把地圖上的虛線變成實線!

內江市梅山公園綠樹成蔭,成渝鐵路築路民工紀念堂和紀念碑坐落於此,訴說著老一輩築路人的艱辛與榮光。“睡帳篷、吃南瓜,很多時候,要在懸崖絕壁上作業,民工們攜帶的只有鋤頭、扁擔、籮筐等工具,十分簡陋。”講解員劉藝說。

記者遇見曾擔任炮工的周孝武。89歲的周老精神矍鑠:“那會兒是土製炸藥,經常碰到點了火卻不爆炸的情況,我們就得去檢查。”修建壽溪河大橋期間,他就趕上了“瞎炮”,“把我震起來5公尺高!如果藥再多點,我有可能去見馬克思了。”

“不怕山高石頭多,碰到英雄變平坡!”10萬築路大軍和當地百姓,用英雄氣概和奉獻精神,把這條鐵路一點一點變長。缺枕木,小夥子拿出做婚床的木料,老人捐獻做壽棺的木材;沒鋼軌,重慶101鋼鐵廠加班加點軋出鋼軌;少鋼樑,就地取材用石頭砌橋;火車頭進不來,運到碼頭用繩索絞上來……

開通時間臨近,人們的目光落在沱江大橋上,這是運輸器材的必經之地。大橋越早建成,鐵路越早修通。周邊老人走不動的,就讓子孫背來看橋,他們是代表上一輩人來的,嘴裡唸叨著:“等橋架好,火車就能來嘍!”

1952年7月1日,成渝鐵路全線通車,這是新中國成立後自主建成的第一條鐵路。沿線各站,彩旗招展,人山人海。“人民政府愛人民呀!共產黨的恩情說不完!”當天的歌聲歡呼聲響徹雲霄。

61年後,重慶姑娘羅希雅經過選拔成為成渝線上的一名動車列車員。現在,每天近100對動車組往返於成渝之間,成渝高鐵實現兩城間1小時通達,成渝雙城經濟圈承載著人們對未來美好生活的更多憧憬。羅希雅也已成為中國鐵路成都局集團有限公司重慶客運段成渝高鐵的列車長,她常望著綿延而去的鐵軌,回味小時候奶奶講的那些故事。

“奶奶當時是重慶鋼鐵廠的工人,軋鋼、鋪路基是她的工作。每次奶奶講那段經歷,都掩不住成就感和自豪感!”羅希雅說,“以後我也會把這段歷史講給我的孩子。”

沱江大橋的鋼樑已鏽跡斑駁,卻仍堅固如初,就像老一代築路人磨不滅的意志。周孝武老人的話在記者耳畔再次響起:“歷史不能忘,築路精神不能丟,你們年輕人要把這種精神延續下去喲!”火車鳴笛聲由遠及近,一節節車廂從身旁“鏗鏗”駛過,接力似地奔向前方。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1425 字。

轉載請註明: 幸福生活“鏗鏗”而來(來這裡打卡(12))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