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報10月16日報道,選舉是公民政治參與的重要形式,但選舉不能等同於民主。馬克思主義認為,選舉是一種政治形式,其性質取決於產生它的經濟基礎。資本主義生產資料私有制決定了資本主義社會的選舉是實現資產階級統治的政治形式。馬克思主義對資本主義本質的批判,在政治領域突出表現為選舉受資本控制,這是資本主義的內在邏輯。美國標榜其選舉制度為“民主典範”,但其選舉過程中的資本操縱卻無處不在。
資本控制的“錢主政治”
美國總統選舉深受資本影響和控制,本質是“錢主政治”。首先,參選的必要條件是競選基金,候選人募集的競選經費主要來自富豪和財團的捐助。資本轉化為競選基金,權錢交易完成合法化。美國總統選舉耗資巨大、逐年攀升,名義上是自由平等的競爭,實際上卻是財力的較量,誰募集的競選資金多,誰當選的機率就大。其次,選民接收的選舉資訊受資本控制。資本透過其控制的新聞媒體釋出對候選人有利或不利的資訊,影響選民投票意向。最後,當選者的施政政策受資本控制。得到捐助的候選人一旦當選,捐助人或組織就會對當選者制定公共政策施加影響,當選者則會透過調整政策對“金主”給予利益回饋。
可見,美國總統選舉堪稱“財富直接購買官吏”的典型表現。在這場遊戲中,經濟精英不僅掌握著大量財富,而且透過向候選人提供鉅額資助介入選舉,“政治獻金”為謀求特殊利益開闢道路,進而影響、干預甚至主宰國家政治生活,使選舉政治演變為“寡頭政治”。美國前總統卡特曾自揭家醜:美國政治體系已經扭曲成為一種基於龐大資金支援的“寡頭政治”體系,該體系“將有能力但卻缺乏經濟後盾的參選者拒之門外”,“這不是民主政治,而是屬於少數人的寡頭政治”。
只能選擇資本統治代理人的“選主政治”
以維護資產階級利益為目標的美國總統選舉,選舉產生的只可能是資本統治的代理人,而非民意代表,是名副其實的“選主政治”。選舉在形式上實現了政權與人民的聯絡,獲勝的政黨和總統以民主的名義合法地獲得國家權力。但正如美國學者熊彼特指出的,美式民主不意味也不能意味人民真正在統治,只能是“人民有接受或拒絕將要來統治他們的人的機會”。
“選主政治”的實質在於,只有有利於維護資產階級利益的人才能最終當選。美國大選中體現的民主是資產階級的民主,即資產階級及其代理人之間可以透過選舉實現政權交接。
與“多數人的統治”相去甚遠
美國總統選舉實行“選舉人團”間接選舉和“勝者全得”制,選舉結果不能體現真實民意,與“民主”一詞的本意即“多數人的統治”大相徑庭。2000年總統選舉中,布什贏得271張選舉人票,以微弱票數優勢贏得總統選舉,但實際上戈爾在全國比他多得53萬張選民票。
選舉的參選率和民意支援率較低。美國總統選舉過程充滿好萊塢式的作秀,雙方花費大量時間、金錢和精力進行各種競選活動,相互指責對方過失,但在具體政策方面卻鮮有實質性內容。由於競選經費昂貴,競選者對有能力資助其競選成功的人有更大的依賴,對廣大低收入者的回應較低。當選後實施的政策普遍缺乏對普通民眾利益和公共利益的關懷,致使許多民眾認為選舉不能反映自身利益訴求,因而不願參與選舉。
導致社會分裂而非整合
美國總統選舉導致政黨之間、政黨與選民之間、窮人與富人之間分裂加劇。美國兩黨及其候選人活動的重心是相互人身攻擊,不講團結與合作,導致社會意識分化嚴重,社會共識不足。政黨高層與選民之間對參選候選人、競選政策等持不同意見時,選民訴求通常無法得到有效回應,加劇選民對政黨的不信任,政黨作為整合社會不同階層利益的組織職能持續降低。選舉導致美國社會階層分裂明顯,少數掌握巨大社會財富的財團資本家與多數選民在選舉中形成不同利益訴求的對抗和較量,當選舉無法協調這種不同訴求和對抗時,社會分裂更加嚴重。
選舉加劇民粹化傾向。在貧富分化嚴重、社會思想多元、社會各種矛盾和問題凸顯的背景下,中下層民眾對經濟全球化、移民問題等焦慮或反感。為迎合選民情緒,候選人主張推行激進的社會變革,包括實施貿易保護、排外政策等,實則是為民粹站臺,誤導大眾的價值觀和社會發展方向。近年來,美國政要的極端化言論和做法,進一步加劇美國社會的分裂狀況。以中低收入為主的社會階層,響應反政治傳統、反經濟全球化的極端主張,盲目排外、種族歧視等民粹主義現象進一步加劇。
利益之爭損耗治理效能
美國選舉制度導致總統和執政黨更多關注短期和當前利益,忽視國家和社會發展長遠利益,缺乏長遠政策規劃和發展計劃。選舉歷時長,候選人需要花更多時間和精力準備競選,即便現任總統為謀求連任,也需要花費兩年左右的時間應對競選,而不能將主要精力集中於制定和實施社會發展規劃和有效的政策。
選舉不能保障治理效能。美國的政治制度雖然在某種程度上實現了權力制約和監督,但由於黨派利益衝突,缺乏權力協調和配合,行政機關和立法機關相互牽制,使相關政策不能出臺。各利益集團在政策出臺和制定過程中,不斷討價還價,導致國家治理效率低下,而真正有利於普通民眾和國家長遠發展的舉措經常受阻擱淺。
選舉有政治表演因素,不利於選出有實際經驗和治理能力的領導人。美國總統選舉有大量新聞媒體介入,演講口才、表演能力、良好形象、政治承諾等對候選人能否當選發揮重要作用,往往是大眾視覺效果比較好的容易當選,這導致有時會選出滿足大眾情緒化宣洩的非理性政客,這與國家治理需要的才能有很大差距。
上述美式民主的謊言與亂象表明,美國總統選舉不過是一場政黨操縱民意的金錢遊戲。在金錢支配政治的美國,沒有金錢,一切關於政治參與的議論都是空談;金錢政治下,美國公民的政治權利實難保障。
(作者:靳曉霞,系共青團中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南京航空航天大學研究基地特約研究員,原題為《金錢政治下美式民主的謊言與亂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