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樂是一種日常生活中非常受歡迎的碳酸飲料,早在上個世紀,可樂就在全世界風靡起來。而在70年代的日本,可樂卻在這段時間裡成了人們談之色變的存在,有好幾人因為可樂而丟掉了性命,而兇手至今逍遙法外,日本人將這個事件稱為“毒可樂連環殺人案”。
1977年1月4日凌晨,6名在新幹線餐車上工作的年輕人剛剛下班,正結伴往員工宿舍走。突然其中一個女孩在路邊的電話亭旁邊,發現了一瓶躺在地上的可口可樂,於是她走上前撿起可樂,發現可樂的蓋子還沒有開啟,估計是誰打完電話遺落在此的。
女孩不愛喝碳酸飲料,於是將可樂給了一行人中年紀最小的檜垣明。這個男孩只有16歲,還在讀高中,平日裡大家都很照顧他。回到宿舍,檜垣明就打開了可樂往嘴裡灌,可沒喝兩口,他就將嘴裡的可樂吐了出來,並跑到洗手檯前漱口。
同事們問他怎麼了,檜垣明皺著臉說:“不對勁啊,這可樂太苦了!”話音剛落,他突然兩眼翻白倒在了地上,身體不自然地抽搐著,很快失去了意識。
經過一整晚的搶救,檜垣明還是宣告不治身亡,死因是氰化物中毒。而讓他喪命的元兇,就是那瓶撿來的可樂,當時的可樂瓶都是玻璃瓶裝,只要小心一點兒,可以做到不露痕跡地開啟又封上,兇手就是靠這一點往裡投了氰化物,造成了這個年輕男孩的死亡。
然而檜垣明只是第一個受害者,就在警察還在化驗可樂中的成分時,第二起案件又發生了。這次死亡的是一個名叫菅原博的中年男子,他倒在大街上,身邊有一瓶喝了一半的可樂,死因同樣是氰化物中毒。
兩起案件引起了警方的高度重視,他們很快意識到這是一起大規模投毒案,於是在周邊開始了搜查,並向居民們發出通知:不要食用任何來路不明的食物和飲料。果不其然,經過一天的搜尋,警方又在各處收集到了兩瓶可樂,同時實驗室的分析報告也已經出來了,檢測表明兇手用來投毒的氰化物的是氰化鈉。
在後來的走訪調查中,附近居民表示其實從兩個月前,街上各處就已經出現了未開封可樂,但之前被撿走喝掉的可樂都是安全的,沒有人因此丟掉過性命。對此警方判斷,作案人是透過不斷試驗可樂的擺放位置,來確認在哪些地方放置可樂最容易被人們所發現並且不起疑心。
在警方發出通報以後,可樂中毒的事件就沒有再出現了,只有一名叫森崎的貨車司機不顧勸阻喝了撿來的可樂,因此進了醫院。幸運的是他被搶救了過來,然而後來不知是不是對此感到羞愧,他又在自己的居所自殺了。
至此,對於投毒案的兇手警方還是沒有頭緒,要查詢這種無差別殺人的線索,確實是猶如大海撈針。直到1977年的2月14日,有人在路邊撿到了一箱40盒巧克力,警方發現巧克力有開過封的痕跡,經檢測,40盒中每盒至少有1顆被混入了0.5克左右的氰化鈉,有一側的盒子內側用印章印著一行字:我要用天誅來消滅卑鄙又自大的日本人。
這是警方發現的最後一起投毒事件,從此以後,這個暗處的兇手就完全銷聲匿跡了,警方也再沒能找到他。至於這個作案人到底是精神疾病?還是報復社會?人們也完全不得而知了。
也就是因為這件事,可口可樂自1978年起用易拉罐和螺旋瓶蓋代替了原來的玻璃瓶,這些新包裝讓瓶蓋在開啟後不能輕易復原,可以有效防止此類投毒案的再次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