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冬奧故事

我們的冬奧故事

下一站,雪之夢 2020年3月1日,京張高鐵“雪之夢”乘務組正式成立,這個平均年齡25歲的乘務組,主要值乘北京北至太子城、北京北至延慶的復興號智慧動車組列車,除了提供日常乘務服務,還承擔著京張高鐵智慧動車組的外語講解服務。 26歲的吳一凡是該乘務組成員之一。在與京張高鐵相伴的日子裡,吳一凡從一名見證者、體驗者,變成了一名參與者。這個年輕女孩從兒時起的冬奧夢在心裡逐漸清晰。目前,吳一凡已經在值乘中提供了30多次團體講解服務,全英文的有7次。 圖為2021年12月30日,G8811次列車上,吳一凡在整理行李架。 新華社記者 劉金海攝

我們的冬奧故事

吳一凡(右)與一名外國乘客交談。 新華社記者 劉金海攝

我們的冬奧故事

我們的冬奧故事

什剎海老隊員重聚冰場 嫻熟的配合、精彩的帶球過人、快速的攻防轉換……這是北京1979冰球隊每週兩次固定對抗賽上的常見景象。如果不是鬢角的白髮和下垂的眼袋,很難想象,如今在場上拿著球杆奔跑的隊員大部分已年過六旬。 北京1979冰球隊的主要成員是上世紀70年代北京什剎海業餘體校冰球班的學員。什剎海冰球班曾為北京隊、國家隊輸送後備人才,於1979年解散,對這項運動充滿熱愛的學員們中斷了自己的冰球生涯,各奔東西。 隨著2015年申辦冬奧成功,越來越多的北京市民參與到冰雪運動中,冰球場地也不斷湧現,冰球的火苗在曾經叱吒冰場的老隊員心中重新燃起。就在2015年,什剎海冰球班的9名隊員在五棵松冰場重新集結,時隔30多年,他們再一次並肩作戰。從最初偶爾上冰,到後來每週固定兩次上冰,曾經的冰球手們決定重新組隊,他們給球隊取名1979,旨在延續當年的冰球夢。1979年的冰球之火,在這群老隊員心中,燒得比當年更旺。 圖為2021年1月30日,1979冰球隊球員在進行訓練賽。 新華社記者 吳 壯攝

我們的冬奧故事

我們的冬奧故事

身懷絕技 醫者仁心 懷偉是北京大學第三醫院急診科副主任醫師,同時也是2022年北京冬奧會滑雪醫療保障夢之隊的一名滑雪醫生。 高山滑雪比賽也被稱為冬奧會賽場“皇冠上的明珠”。冬奧會賽道使用冰狀雪,且賽道坡度非常陡,一般都在30度以上。運動員一旦發生事故,滑雪醫生要身背超過15公斤重的救援揹包,在4分鐘之內來到運動員身邊。這個過程中,僅靠普通的滑雪技能遠遠不能滿足救援任務。滑雪能力是基礎,醫療救援能力是核心。從2018年起,懷偉和他的隊友們平均每年冬天至少有4周的時間前往指定地點參加相關培訓。 隨著更多的經驗積累,隊伍不斷壯大。中國滑雪醫生能走出國門,到國外參加其他國家舉行的大型賽事保障,包括奧運會的高山滑雪保障,是懷偉的心願。 圖為2021年3月14日,懷偉(中)與隊友在崇禮進行雪地救援訓練。 新華社記者 張玉薇攝

我們的冬奧故事

風洞科技 助力冬奧 討論實驗方案、分析試驗資料——北京交通大學風洞實驗室研究團隊的師生們忙碌著。該研究團隊成立於2011年,由北京交通大學土木建築工程學院的老師和學生組成,共有30餘人。自2018年起,團隊開始參與到冬奧場館的建設及冬奧運動員輔助訓練中。 將風洞技術應用於競技體育是提高競速類專案比賽成績的主要科技手段之一。該團隊已經完成了冬奧會專案多支國家集訓隊及夏奧會專案多支國家集訓隊的風洞測試。 圖為2021年7月16日,在北京交通大學風洞實驗室,土木建築工程學院教授李波(右)與研究團隊成員張淵召在風洞試驗結束後進行討論。 新華社記者 任 超攝

2022年北京冬奧會的大幕即將開啟。這場冰雪盛會,不僅屬於參加比賽的冰雪健兒們,也屬於每一位默默為之付出努力的建設者、工作者,屬於每一位被冬奧精神感染的普通人。京張高鐵“雪之夢”乘務組乘務員、身懷絕技的高山滑雪醫生、為冬奧會提供科技助力的風洞實驗室研究員、時隔30多年重聚冰場的什剎海冰球老隊員……今天,請看鏡頭講述的屬於他們的冬奧故事。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1585 字。

轉載請註明: 我們的冬奧故事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