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國家利益》雙月刊網站3月20日發表題為《美國是否正在成為一個沙文主義國家?》的文章,作者是美國喬治·華盛頓大學國際事務教授阿米泰·埃齊奧尼,作者認為,美國不斷高漲的民族主義傾向伴隨著不斷增長的對華敵意。就像對抗蘇聯那樣,遏制中國被當成為美國政策辯解的理由。當沙文主義在美國抬頭時,一些少數族群很快就會付出代價。全文摘編如下:
好訊息是,美國人民似乎正在形成一種共同的願景和國家責任感,這或許有助於彌合困擾這個國家的尖銳分歧。不太好的訊息是不斷高漲的民族主義傾向:它伴隨著不斷增長的對華敵意。這使得一些人不禁要問:美國何時擁有過中國?拜登政府的反應似乎是要表明,它也可以對中國“強硬”起來。
政客煽動對華敵意
3月17日,《華爾街日報》頭版文章的標題是《國務卿警告中國約束其自身的行為》。布林肯國務卿和美國國防部長勞埃德·奧斯汀在《華盛頓郵報》上發表評論文章,其中提到了中國所謂的“脅迫”行為,並稱美國正設法與地區盟友一道阻止這種行為。但鑑於我們使用武力解放伊拉克、阿富汗和利比亞得到的經驗教訓,任何人都不大可能認真考慮用這種方式來對待一個擁有14億人口的國家。
如果他們指的是外交政策,那麼中國幾十年來一直非常謹慎小心。美國媒體提到“印中邊境爆發史無前例的衝突”,但這些衝突其實非常小,而且很快就化解了。
這種鼓譟正在奏效。皮尤研究中心最近的一項調查發現,對中國持“冷淡”態度的美國人比例從2018年的46%上升到2021年的67%。在這段時期內,對中國持“非常冷淡”態度的受訪者比例大約翻了一番,從23%增加到47%。89%的美國成年人“認為中國是美國的競爭對手或者敵人,而非合作伙伴”。美國人很少在哪個主題上達成如此高的共識。
“對抗中國”有利可圖
就像對抗蘇聯那樣,遏制中國被當成為美國政策辯解的理由。在過去,這些政策遭到了形形色色經濟學家的譴責。迄今為止,急於保護美國就業崗位的拜登政府仍沒有取消特朗普政府對大量中國商品加徵的關稅。經濟學家們指出,這些關稅相當於對美國人徵稅,同時讓效率低下的美國產業繼續運轉。
拜登政府還在推行一項產業政策。在這項政策下,政府會挑選一些它認為中國正在取得長足進步的行業和技術,在美國國內發展它們。過去,這種要求政府挑選贏家和輸家的政策遭到了公共政策專業學生的嘲笑,因為政府極不擅長做出這樣的選擇,它常常會支援本應退出的老舊產業,阻止新行業的崛起。
在新出現的反華思潮中,任何與國家安全這個詞相關的東西都可能被盲目接受。最近,當一位美國研發企業的領袖被要求撰寫一篇專欄文章,闡述日益增強的對華敵意時,他有些遲疑。他解釋說,他所在的行業正從“對抗中國”的瘋狂衝刺中獲益。當一名學者被要求就同一主題撰文時,她說學校也有望從“阻止中國”的政策中獲益。
一位自由派人士如何能拒絕用散佈一些反華言論來換取用於正當用途的撥款?當問到“中國會讓我們的國家再次行動起來嗎?”這個問題時,尤金·約瑟夫·迪翁明確指出了這一點。他回答說,對中國的恐懼可能會導致美國人接受政府在引導美國經濟體系和其他許多方面發揮更大的作用。
沙文主義謬種流傳
當沙文主義抬頭時,一些少數族群很快就會付出代價。一戰期間的德國裔美國人;二戰期間的日裔美國人;現在出現了一股醜陋的反亞裔美國人浪潮。僅在過去一年,美國就有大約4000起針對亞裔美國人的襲擊事件,有幾起事件甚至造成了人員死亡。
正如我在《重拾愛國主義》一書中指出的那樣,克服美國社會分裂和政府癱瘓的最好辦法是讓國民團結起來。不過我在這本書的開頭引用了法國前總統戴高樂的一句話:“在愛國主義那裡,愛護自己國家的人民是第一位的;在民族主義那裡,仇恨其他國家的人民是第一位的。”對此,我不能更贊同。
可悲的是,在新冠肺炎疫情面前,我們整個國家沒能團結一致,抗擊這場疫情。我們現在最好團結起來,為美國的“民主”提供支撐,恢復“我們是山丘上的閃亮城市、可以向其他海岸投射明燈”的說法。這種愛國主義並不要求我們否認自己的黑暗時刻,但它也拒絕讓這些黑暗時刻來定義我們是誰。這樣的愛國主義不一定要求你去憎恨誰,但它要求你去愛這個國家。
來源:參考訊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