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報業辛迪加網站3月2日發表美國哈佛大學教授約瑟夫·奈的文章,題為《什麼可能引發美中戰爭?》,全文摘編如下:
白宮發言人表示,美國認為兩國關係是需要一較高低的激烈競爭關係。很顯然,喬·拜登總統領導的政府不僅僅是在逆轉特朗普的政策。
相互依賴降低衝突風險
修昔底德把伯羅奔尼撒戰爭歸咎於斯巴達對雅典崛起的擔憂。一些分析人士以此為例,認為美中關係正在進入一個老牌霸主與日益強大的競爭者展開的角逐時期。
但我本人並沒有那麼悲觀。在我看來,經濟和生態上的相互依賴降低了美中兩國出現真正冷戰的可能性,因為兩國在許多領域都有進行合作的動機。
歷史上有著無數對力量對比發生變化有所誤解的例子。例如,當理查德·尼克松總統1972年訪問中國時,他希望制衡他所認為的蘇聯壯大對日益衰落的美國構成的威脅。但尼克松認為的衰落實際上只是二戰後美國在全球產出中所佔份額的虛高迴歸正常。
尼克松宣稱要走向多極化,但隨後發生的是20年後蘇聯解體、美國進入單極時代。今天,一些中國分析人士卻低估了美國的韌性。
經濟規模並非唯一尺度
對美國人來說,過分誇大或低估中國的實力同樣錯誤,而美國的一些組織有經濟和政治上的動機這樣做。以美元來衡量,中國的經濟規模約為美國的三分之二,但許多經濟學家預計,中國將在本世紀30年代的某個時候超越美國,具體時間取決於人們對中美經濟增長率的估算。
美國領導人會怎麼做?是承認這種變化並允許雙方發展建設性關係,還是屈服於恐懼?還是說在力量對比發生變化的情況下,中美兩國會探索合作生產全球公共產品?
回想一下,修昔底德把撕裂古希臘世界的這場戰爭歸咎於兩個原因:一個新勢力的崛起,以及這在老牌勢力中引發的恐懼。第二個原因與第一個原因同樣重要。美中兩國必須避免誇大這種恐懼。
即使中國超越美國成為世界最大的經濟體,國民收入也不是衡量地緣政治實力的唯一尺度。中國的軟實力落後於美國,美國的軍費開支幾乎是中國的四倍。
美國仍將保持長期優勢
相對於美國,中國的總體實力很可能會增強。儘管如此,我們很難判斷雙方的力量對比。在中國的薄弱領域,美國將保留一些長期優勢。
其一是地理因素。美國四周是海洋和可能會跟美國保持友好關係的鄰國。能源是美國具有優勢的另一個領域。10年前,美國仍需依賴進口能源,但頁岩油革命將北美從能源進口地變成了能源出口地。美國還擁有人口優勢。在人口方面,它是唯一預計能保持其全球排名(第三)的主要發達國家。
在那些對21世紀經濟增長至關重要的關鍵技術(生物、奈米、資訊)領域,美國也仍然處於領先地位。中國在研發方面投入巨大,在一些領域頗具競爭力。不過在全球排名前20的研究型大學當中,有15所位於美國。
那些宣稱美國衰落的人,沒有考慮到國家資源的方方面面。美國的傲慢自大始終是個危險,但誇大恐懼亦是如此,這會導致過度反應。雙方必須警惕誤判。畢竟,我們面臨的最大危險往往是我們自己犯下的錯誤。
來源:參考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