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日來,俄羅斯與歐洲上演的“外交官驅逐戰”讓雙方關係跌入低谷。8日,德國、瑞典、波蘭分別宣佈驅逐俄羅斯駐本國外交機構人員,作為對俄羅斯此前要求三國駐俄外交機構人員離境的回應。事件會如何影響俄歐關係走勢,又會否波及“北溪-2”天然氣管道專案合作?
俄對外國干涉說“不”
俄歐此次“針尖對麥芒”,還要從納瓦利內事件說起。
納瓦利內是長期活躍在俄政壇的知名反對派人士。去年8月,納瓦利內在俄境內乘飛機時感到不適,先後被送往俄國內一家醫院以及德國柏林接受救治。西方指責俄方對納瓦利內使用神經毒劑,俄對此堅決否認,並呼籲西方國家不要將此事政治化。
今年1月17日,納瓦利內從德國返回俄羅斯時,俄執法機構以其多次違反緩刑規定為由將其逮捕。2月2日,莫斯科市地方法院以詐騙罪判處納瓦利內三年半監禁。
俄羅斯對納瓦利內的審判,引起歐美強烈反應:不但“驚動”13個西方國家的外交官“組團”聽審,美國等國更是撂下狠話,要求俄無條件放人,否則將視情況對俄發起制裁。
在俄羅斯同西方對峙的形勢下,歐盟外交和安全政策高階代表博雷利“激流勇進”,於2月4日至6日出訪俄羅斯,不過此行效果不彰,俄羅斯不僅拒絕歐盟提出的要求,還在博雷利與俄外長交談之際驅逐歐盟成員國三位外交官。
於是乎,以眼還眼,以牙還牙。歐盟三國在俄方下“逐客令”3天后也對等報復。“一場針鋒相對的驅逐,突顯俄歐關係動盪,信任遭到侵蝕。歐洲指責莫斯科試圖破壞其穩定,而克里姆林宮則拒絕接受外國干涉。”《衛報》寫道。
俄歐矛盾有多嚴重?
復旦大學國際問題研究院副院長馮玉軍認為,互逐外交官表明俄歐關係下滑,雙方在價值觀、民主、人權等方面分歧擴大且升級為衝突。事實上,去年俄歐關係、俄德關係已經有所惡化,俄歐還因烏克蘭危機延長了相互制裁。
“儘管俄總統普京在今年世界經濟論壇‘達沃斯議程’視訊會議上呼籲不要忘記俄羅斯和歐洲文明的同一性,但實際上俄歐在價值觀、在國際問題立場等方面差距越來越大。”馮玉軍說,與此同時,俄歐合作面卻在收窄,作為重要橋樑的能源合作隨著形勢變化出現動搖,不排除今年俄歐關係進一步惡化的可能。
馮玉軍表示,博雷利訪俄,確實有試圖調整歐俄關係的意圖,卻附加了條件:不但要求釋放納瓦利內,還在一系列俄內政問題上提出歐盟的“人權和民主”要求,激起俄羅斯反感和惱怒。
“本來,俄羅斯國內政治已承受壓力,歐方的種種要求刺激了莫斯科的神經。”馮玉軍說,再加上9月俄羅斯將迎來杜馬選舉,這是普京第四任期的期中考試,也是2024年大選的預演,因此更有必要防止國內政局動盪。在上述因素綜合作用下,俄羅斯祭出“逐客”這一強硬做法。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歐洲所所長崔洪建認為,互逐外交官事件“說嚴重也嚴重,說不嚴重也不嚴重。”
“說它嚴重,是因為博雷利訪俄,正值歐盟內部對俄立場出現巨大分歧之際。他本指望俄方軟化態度,以安撫歐盟內部對俄強硬派,促使歐俄關係緩和。可沒想到,俄羅斯卻在他訪俄之際驅逐外交官,他不但沒找到臺階,還丟了面子。如此一來歐盟必須以強硬手段對等回應。互逐外交官後,歐俄關係短期內恐怕難有緩和跡象,甚至可能進一步惡化。”
“說它不嚴重,則是因為歐俄迄今仍把矛盾控制在外交領域。如果歐盟想把事情鬧大,完全可採取其他手段,但它並未使衝突加碼,使對抗升級。”
“北溪-2”命運如何?
“互逐外交官”事件後,歐盟會否出臺對俄製裁,也成為各方關注焦點。22日,歐盟將召開外長會議,為3月底的歐盟峰會做準備。兩大會議將成為觀察歐盟對俄製裁決定的視窗。
崔洪建認為,對俄製裁無非兩種路徑,一種是在原有制裁基礎上擴充人員和機構名單、擴充套件制裁領域。去年以來,歐盟已就白俄羅斯大選結果、納瓦利內事件對俄發起制裁,但效果不明顯。另一種就是運用新工具。“就北溪-2天然氣管道出臺製裁措施,可能是最有力的工具,但也是把雙刃劍,牽扯多方利益,會令德國等歐洲國家蒙受損失。”
“北溪-2”專案旨在鋪設從俄羅斯經波羅的海海底到德國的天然氣管道,繞開烏克蘭,把俄羅斯天然氣輸送到德國,繼而送往其他歐洲國家。目前,“北溪-2”超過90%的管道已鋪設完成。專案得到德國和奧地利等國支援,但烏克蘭、波蘭表示反對,擔心承受經濟和地緣政治損失。
出於對俄戰略競爭的考慮,美國也強烈反對“北溪-2”專案,並於2019年實施制裁。而隨著納瓦利內事件發酵,“北溪-2”的命運更加撲朔迷離——最近不但歐盟內部的“新歐洲”成員,就連德國內部,也不斷髮出叫停“北溪-2”的聲音。不過,德國總理默克爾仍力保專案。她日前表示,由於納瓦利內事件,德國將延長對一些俄官員的制裁,但德國對“北溪-2”態度不變。
崔洪建認為,默克爾的表態是出於德國利益的務實考慮,一來管道建成後德國能源顧慮會大大減輕,二來戰略自主性更加凸顯。默克爾本人也為“北溪-2”做了大量工作,力排眾議,包括讓利法國、安撫波蘭等,使“北溪-2”打上鮮明的“默克爾烙印”。然而,隨著“鐵娘子”任期逐漸進入尾聲,繼任者是否具備足夠的主導和協調能力,來擺平國內乃至歐洲各派別對專案的不同意見,要打個問號。
“美國總統拜登打著團結盟友的旗號上臺,默克爾又即將結束執政,這兩點政治環境變化使‘北溪-2’面臨的壓力和風險加劇。”崔洪建說,“至於專案會不會被終結,尚難預測。要看美國能否給歐洲想要的利益。”
崔洪建認為,即使歐盟和美國的制裁瞄準“北溪-2”,歐洲仍擺脫不了對俄羅斯的能源依賴。加上歐洲在地緣上“恐俄”,在安全上又拿俄羅斯沒轍,手中可打的牌不多。“歐洲會尋求美國幫助,看雙方能否聯手找到更有效的對俄製裁手段,否則歐盟現有制裁工具和思路很難做出調整。”
馮玉軍稱,就“北溪-2”,德國國內分歧加劇,歐洲議會也於1月透過叫停專案的、不具約束力的決議。美國則透過《國防授權法案》《以制裁反擊美國敵人法案》等對俄施壓。可以說,西方越來越把“北溪-2”視作俄羅斯的地緣政治武器。不排除未來對專案實施制裁。
馮玉軍補充道,“北溪-2”在經濟上是否有前景同樣值得關注。一方面,美歐在碳中和、綠色能源戰略上步調趨於一致;另一方面,土耳其在黑海地區發現“該國史上最大氣田”,能源進口走向多元化,“土耳其溪”等管道去年幾乎處於空轉狀態……這些背景表明,隨著能源市場、能源結構、地緣政治形勢變化,“北溪-2”即使投產,其前景也要打上大大的問號。
怎麼看美國因素?
《華爾街日報》認為,歐俄衝突給美國一個機會,使美歐能夠在對俄問題上協調立場。如何看待拜登新政府對俄歐關係的影響?
馮玉軍認為,儘管特朗普時期美歐在具體問題上有溫差,但同盟關係基礎仍在。而且隨著拜登推崇價值觀外交,雙方會擁有更多共同話語,在安全、經濟等領域關係也可能更穩固。拜登上臺後提出恢復同盟體系,歐盟和北約都積極予以響應。他今年還可能到訪歐盟、北約總部,進一步加強跨大西洋夥伴關係。如果說過去俄羅斯曾拉攏歐洲,將分化美歐作為重要策略的話,那麼隨著拜登上臺,俄羅斯打這張牌的可能性越來越小。
崔洪建認為,俄歐關係受美國因素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兩方面:第一,拜登政府能否改變特朗普時期做法,重申對盟友的保護義務,恪守《北大西洋公約》第五條。如果拜登做到,就能滿足歐盟內對俄強硬派的需要,但也會帶來一系列後果,包括導致俄歐邊界緊張局勢升級,傷及德國等主張對俄接觸的國家的利益。第二,美國能否幫助歐盟解決周邊問題,主要是東線的烏克蘭問題和南線的利比亞、敘利亞、土耳其等問題。如果美國在這些問題上幫不上忙,那麼歐洲對俄戰略仍會束手束腳。反之,可能使歐洲更堅定地與美國站在一起,並對歐洲的對俄強硬派起到鼓舞。
崔洪建指出,歐洲內部對俄態度方面,除了有國別之分(波蘭等“新歐洲”國家警惕和反對俄羅斯,德法等“老歐洲”國家對俄態度平衡),還以思想觀念劃線。通常而言,歐盟中的左派對俄較為反感,納瓦利內事件對這部分人的刺激比較大。
“如果說波蘭等國是在安全上對俄恐懼和擔憂,那麼左派則是在政治上對俄反對和批評,如今兩股力量的‘合流’使歐盟內部反俄之聲愈演愈烈。”崔洪建說,“在拜登上臺、默克爾即將離任的背景下,歐盟內主張對俄緩和關係的一派可能受到一定程度的壓制,使歐洲對俄接觸的一面減少,制裁和防範的一面上升。這段時間將成為歐俄關係的關鍵時期。”
(編輯郵箱:[email protected])
欄目主編:楊立群 文字編輯:楊立群 題圖來源:視覺中國 圖片編輯:徐佳敏
來源:作者:張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