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的孩子有這三個表現請注意了,這不是聽話很可能是自卑

教育家蒙臺梭利說過:

“一旦孩子內心有自卑感,孩子的生活就會充滿衝突。而隨之出現的膽怯、退縮等不良個性,則會與孩子形影不離。

每個家庭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聽話、自信、充滿活力,可有的時候父母會發現自己的孩子慢慢地開始改變了,當然改變有好有壞,一些習慣也是潛在問題的表現,所以每當孩子有一些改變的時候,我們就要注意了,比如孩子的這三個表現很可能是因為自卑,而很多家長還誤以為是聽話的表現。

如果你的孩子有這三個表現請注意了,這不是聽話很可能是自卑

一:孩子變得很少說話了

有很多父母反應說自家的孩子不喜歡和別人交流,在家也很少說話,總是喜歡把自己關在屋子裡,完全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裡。要知道不論是孩子好的方面還是壞的方面,在形成的過程中並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父母首先要反省自己是否給孩子太多的否定和打擊,從而導致孩子內心自卑從而不敢表達自己的想法。

比如父母帶孩子去超市,孩子看到自己喜歡的零食想買來吃,而家長卻由於是零食而拒絕了,一次拒絕,兩次拒絕,久而久之有的孩子就會不再表達自己想要的物品,從而導致了孩子不願意和父母說話的結果了。

如果你的孩子有這三個表現請注意了,這不是聽話很可能是自卑

表面上看孩子乖巧、懂事、聽話,而實際上是孩子性格懦弱,所以很多時候不敢表達自己的情緒和看法。要想孩子避免出現這樣的情況,父母要做到多和孩子交流,瞭解孩子內心真實的感受,繼而從根源解決問題。

二:不懂得拒絕

是不是你的身邊也有這樣的人,即使別人提出的幫助是你現在無法做到的,但是為了所謂的面子或者是怕傷害到兩人之間的關係就硬著頭皮答應了,不懂得拒絕。

可有的父母會說教會孩子拒絕會不會容易讓孩子變成一個冷漠的人?我們要讓孩子知道,並不是任何事情都要去拒絕,拒絕別人要分清情況,不能觸碰到自己的底線。我們要讓孩子知道什麼事是我們可以答應的,什麼事是我們萬萬不能答應的。

如果你的孩子有這三個表現請注意了,這不是聽話很可能是自卑

比如一起玩遊戲的時候,有的孩子強行地侵佔玩具,而不是友好地交換,這種情況就要告訴孩子你可以拒絕。

太宰治在《人間失格》裡說:

“我的不幸,恰恰在於我缺乏拒絕的能力。我害怕一旦拒絕了別人,便會在彼此心裡留下永遠無法癒合的裂痕。”

只要我們清楚地讓孩子學會該拒絕的時候要堅定地拒絕,該接受的時候大方地接受,這樣我們的內心才不會因為虧欠感而不安。

三:總是迎合別人

日本有部老電影叫《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故事裡的主人公松子就是明顯地“討好型人格”總是想著迎合別人。在她的原生家庭裡,父親更加疼愛她的妹妹,所有噓寒問暖關心愛護都只留給妹妹,而松子一直在做的都是想如何讓父親能關注她,甚至不惜扮鬼臉。最終她被原生家庭逐出,可性格已定,之後無論在工作上還是愛情上,她都始終在委屈著自己,迎合討好著別人。總是迎合著別人卻沒有收穫精彩的人生,最終的結局是在她55歲的時候孤獨死去。

如果你的孩子有這三個表現請注意了,這不是聽話很可能是自卑

要知道每個人最該做的事情就是做好自己,不要總想著迎合別人。可是在成長的過程中,有很多人慢慢地丟失了自我,不斷去迎合別人的需求。

在這個世界上,我們無限地放低自己的討好行為只會降低我們的價值。在人際關係中,我們每個人都應該有自己的想法,如果一味地迎合別人,對方會越來越不重視,週而復始,惡性迴圈。

如果你的孩子有這三個表現請注意了,這不是聽話很可能是自卑

心理學家威廉?詹姆士說:“

人類最深處的需要,就是感覺被人欣賞”。

每個孩子內心都希望得到別人的肯定,特別是和自己親近的父母。作為父母,我們用過成為孩子成長道路上的導師,家庭生活的朋友,學習生涯的夥伴。多給孩子一些欣賞和鼓勵。讓孩子感覺到自己是被父母的愛包圍著的。正如皮革瑪利翁效應所說的那樣,你對她的行為給以正面的肯定,她就會順著這種美好的意願生根、發芽,最終長成一棵參天大樹。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1421 字。

轉載請註明: 如果你的孩子有這三個表現請注意了,這不是聽話很可能是自卑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