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大米用大資料、全村覆蓋免費WIFI……
說起物聯網、大資料、人工智慧這些新興科技賦能的智慧生活,人們往往會認為發生在大城市。
在吉林延邊的安圖縣龍泉村,三年脫貧路上的新探索,讓昔日貧困村的村民也過上了現代化的智慧新生活。
秋日的東北大地上,一片豐收景象。這兩天,吉林延邊龍泉村的書記李忠誠正忙著帶領村民們收水稻。李書記說,村子裡的地並不多,但種出的精品大米每斤能賣到25元。
吉林省延邊安圖縣龍泉村書記 李忠誠:大米年產四萬多斤,銷售是供不應求,插秧的時候它就有訂單了。
李書記說曾經村裡的糧賣不上價,土地也大多撂荒,三年前,村裡引入社會力量參與扶貧,幫扶企業帶來了資金更帶來了技術,讓龍泉村開始了探索生態現代化農業之路。
如今在8公頃的龍泉村陽光冰泉大米生態農場裡,遠端檢測器將溫度、溼度等資料實時傳入電腦,過去農民“靠經驗”種田,如今轉向“靠資料”;生態農場的質量可追溯體系,不僅能識別農戶在農田中人工除草、採收等農事行為,還可以將水稻長勢、病蟲害防治等形成影象遠端接受農業專家指導。
吉林省延邊安圖縣龍泉村書記 李忠誠:開始育苗一直到收割開始,都是實時監控,一滴化肥都不叫打。
不僅在農場,在龍泉村特色產業煎餅加工廠的車間裡,半自動化的鏊子前,農閒的婦女正忙著製作傳統煎餅,這間670平方米的工廠,不到兩年,累計銷售額達到了201萬元。今年的疫情也並沒讓這裡減產,依託國家對扶貧產品的採購政策,以及對口幫扶企業相關資源整合,煎餅搭上了電商、直播銷售發展的快車,送上了城市的餐桌。
對口幫扶企業負責人 張維功:我們有客戶,有市場的資源,我們在北京又專門建立了銷售公司,支援產品的銷售,實際上也形成了農民的收入。
“撂荒田”變成了高質量的“科技田”,“傳統手藝”遇上了量產的“現代工廠”,脫貧路上的創新探索,讓這個曾經經濟總量在縣裡45個行政村裡常年墊底的小村,不僅躍居縣裡前列,也實現了脫貧摘帽。
如今在龍泉村,全村免費覆蓋了WiFi,年輕人們繼續在智慧化的產業中奮鬥增收,還弄不明白什麼叫網際網路的老年人,也在遠端醫療的便捷和實惠中真切體會智慧生活。村民李大爺說,他得十多年的病,在村醫務站接受了北京專家的遠端會診後,經過不長時間的治療就恢復到患病前的狀態了。
吉林省延邊安圖縣龍泉村村民 李文國:我們透過這個裝置,這麼高階的大夫,我們坐在家裡就能給我們看病,原先想都不敢想。
對口幫扶企業負責人 張維功:那我們就運用自己的企業資源,就透過遠端問診的形式,每週我們給他開放兩天,實現了整個一個村的村民的就診問題。現在我們就為安圖的五百個貧困戶提供了價值三千萬元的保險保障,使他在遇到這種情況的時候,不能因為疾病和意外再重新返貧。
找記者、求報道、求幫助,各大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尋微信小程式“壹點情報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體記者線上等你來報料! 我要報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