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7日,第九批在韓中國人民志願軍烈士遺骸安葬儀式在瀋陽抗美援朝烈士陵園舉行。
上午10點,安葬儀式正式開始。禮兵將烈士棺槨由準備區護送至儀式現場。全體人員向志願軍烈士三鞠躬,27名禮兵鳴槍12響,向英烈致以崇高的敬意。隨後,禮兵護送烈士棺槨禮步行進至地宮。
市民無法進入觀看,聚在陵園外守候,街角處,擺放著十餘束市民送上的鮮花。有人拿著手機,播放著央視直播的陵園內下葬儀式的畫面。
現場的人依舊熙熙攘攘。有老人身體不好,昨日下雨未能成行,今日女兒騎著電動車拉著老人專程來看。有82歲的老人坐在輪椅上,被老伴推著前來,他們前行的速度很慢,不時有跑跳著的孩子從身邊經過。
家屬形容失去親人是“切膚之痛”
田恆豐老人78歲了,頭髮花白,顫抖的手從破舊的斜挎包裡抽出兩張紀念封,“都是我自己做的。”
其中一張,田恆豐用紅底黃邊的字型寫著“山河錦繡,英雄歸來”,下邊是黑色的“第九批志願軍烈士遺骸安葬瀋陽”。右側是從上報紙上裁下來的抗美援朝烈士紀念碑。
信封上處處是講究。頂部貼著三張郵票,左側是五星紅旗高高飄揚;中間的是紅心和鮮花;右側是長城,象徵著英烈們,為保衛國家,用肉身築成的鋼鐵長城。
另一張寫著“山河無恙,英雄回家”的信封,背景是大大的數字9包裹著四顆星星,將“第九批在韓烈士遺骸回國”和國旗的標誌融合在一起。設計這封紀念封花了他三個多小時的時間,昨日迎回烈士後,他冒雨前往郵局寄出,留下當日的郵戳。
為了凸顯今年歸國的88位志願軍烈士遺骸,他還翻出一個含有數字88的掛號條,貼在信封右下角。
如果信真的能寄到烈士手裡,他想對烈士們說,“感謝你們獻出的寶貴生命。”講到這裡,這位老人哽咽了,頭重重地點了兩下。
田恆豐舉著自制的紀念封。圖丨九派新聞覃鈺鈺
一旁的趙爺爺今年87歲,坐在輪椅上。他們祖孫三代今天一起來到了陵園的門口。趙爺爺畢業於哈爾濱工業大學,退休前是中國航天第二研究院的高階工程師。
抗美援朝的記憶深深地刻在他的腦海。那年,他十七歲,遺憾未能去當兵。有些同學去了抗美援朝的前線,看到“他們”的訊息,就是在報紙上。
陵園門口的留言牆上,許多人留下自己的心聲。林大爺在牆上寫下二舅趙振全的名字,二舅19歲離家,再沒回來。
他是從大舅口中得知二舅的故事的。他那時候問大舅,為什麼我有大舅、三舅,就是沒二舅呢?
大舅眼眶紅了,回答道“你二舅留在朝鮮戰場了”。他後來聽到一個成語“切膚之痛”,這就是他當時聽到二舅故事時的心情。
2018年,他得知瀋陽有個抗美援朝烈士陵園,自此每年遺骸歸國時,他都來到這裡,儘管二舅的遺骸還沒回來。
二舅離家時還太小,犧牲時也太小,沒有留下子嗣。林大爺想,他要把自己當作二舅的後代。
他對著九派新聞的鏡頭,遙寄哀思,“希望二舅在那邊好好的……放心吧,家裡人都很努力,都學有所成。”
林大爺望著紀念牆。圖丨九派新聞覃鈺鈺
有孩子特意找出一身黑衣服
除了對那個年代有深厚感情的老人們,現場還有很多稚嫩的孩子。抗美援朝對他們來說是歷史長河中的一部分,他們卻耳熟能詳,牢牢記在心間。
兩名十一歲的少先隊員戴著紅領巾,拿著黃菊花等候在現場。有一個六年級的男孩,昨天看到志願軍歸國的訊息,覺得“我得來看看”,主動讓外公帶自己來,臨行前,他特意找出了一身黑色的衣服。
更小的孩子只有五六歲的年紀。一位母親帶著一個五歲的小女孩,第一次來到現場。這位母親說,去年志願軍遺骸歸國時孩子還小,今年覺得孩子“到懂事的年紀了”,第一時間帶來看,希望能從小就接受一些愛國主義教育。
“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保和平,衛祖國,就是保家鄉……”8歲的小趙用稚嫩的聲音唱著《中國人民志願軍戰歌》,一旁的奶奶說,這是自己教的。“從小我就教她唱這首歌。中國人,就要記住自己的歷史,知道現在的生活是誰帶來的。”
當奶奶告訴她,英雄遺骸回國了,要去看看。小趙說,那我們要帶著花去。她交上自己積攢的零花錢,和奶奶各買一束菊花,來到陵園門口。
同樣帶了鮮花的還有岐山一校的兩位六年級學生,他們穿著校服,繫上紅領巾,買了88枝花,為的是獻給今年歸國的88位志願軍烈士遺骸。
兩名少先隊員手捧鮮花。圖丨九派新聞覃鈺鈺
“這是在幹嘛呀”,“這裡面是志願軍爺爺的遺骨,現在正在準備下葬。”另一旁,有位母親一直舉著手機給兩個孩子看著央視的直播,不時的給他們講解。
“這兩邊原來都是花,這邊有兩排,這邊一排,現在都改了。”六年級的徐宣(化名)指著烈士陵園的佈局不住地介紹著。他只有十一歲的年紀,但對這裡爛熟於心。他了解資訊的渠道並不多,昨天在手機上才看到烈士歸國的訊息,錯過迎回,他覺得,烈士下葬這一天一定得來看看。
今天的瀋陽豔陽高照。儀式結束後,烈士陵園依舊不對外開放,老老少少聚在陵園門口,探頭向裡張望著。
退役軍人事務部部長在陵園內的下葬儀式致祭文:“魂兮歸來,觀我國光。我民既富,我土斯強。民族復興,華夏恆昌。大道惟新,協和萬邦。魂兮歸來,嘉名孔彰。魂兮歸來,萬古流芳。”
對於來到現場的人們來說,哪怕知道不能進入,守候在陵園外,也是“送了他們一程”。
九派新聞記者 王怡然 覃鈺鈺 瀋陽報道
【來源:九派新聞】
宣告:此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透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絡,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郵箱地址:[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