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利時華裔青年和她的東北“蓬皮杜”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比利時華裔青年和她的東北“蓬皮杜”

圖為比利時華裔徐比莉在活動中演講。 受訪者供圖

比利時華裔青年和她的東北“蓬皮杜”

圖為瀋陽1905文化創意園街景。 網路圖片

“這是1937年瀋陽重型機械廠保留下的完整吊車,我經常開玩笑說,這是我收藏的最有價值的藝術作品。”徐比莉說。

1986年出生的徐比莉,是成長於比利時的第四代華裔,幼時經常隨父母來中國旅遊。2011年,她以一名創業者的身份來到瀋陽。

初到此處,徐比莉動容於其間的煙火氣和人情味。但她發覺城市中缺少了一些“文化味”。“藝術不是奢侈品,城市發展需要文化充實,大眾需求也必然會產生文化消費。”她認為。

那時,曾為新中國煉成“第一爐鋼水”的北方重工沈重集團二金工車間搬遷不久,只留下一棟棟承載幾代人記憶的老廠房。望著閒置的工業遺蹟,徐比莉大膽設想,為什麼不打造一座與工業相結合的文化創意產業綜合體?

瀋陽1905文化創意園由此而生,“1905年是中國電影起源年,也是瀋陽工業的起源年,第一家工廠入駐鐵西區。保留1905這個數字,讓大家記住那段震撼的工業歷史。”作為創始人和CEO,徐比莉談及創意園命名緣由時這樣說。

巴黎104藝術中心、紐約soho商業區、北京798藝術區,工業活化再利用並不少見。2012年承接“年逾八旬”的工業遺存後,徐比莉考察國內外優秀文化市場,溝通連結本地文化娛樂行業,逐漸形成“瀋陽特色”。

在黑色鋼樑鐵架間,打造“犀牛市集”,一個個文創小店每年吸引幾十萬國內外遊客;與多個文化機構、藝術院校合作,發起“國際當代戲劇節”;舉辦國際青年藝術家駐在計劃、中法文化節、日本電影回顧展等活動……這座1萬平方米的“老廠房”,成為瀋陽對外文化活動最密集的地方。

“瀋陽人喜歡‘擼串’喝啤酒,我們就開發了‘花毛一體’等文化衍生品。”徐比莉介紹,“1905”已自主打造多個極富流量與影響力的品牌形象。

陽光從16米的高處穿過一排排玻璃斜頂,灑在縱橫交錯的鋼鐵連廊,投射在原生態的水泥地面上,徐比莉鍾愛的暖黃色吊車完整地“躺”在藝術空間中。時間沒有抹去濃郁的工業風格,還吸引來更多本土原創力量。

如今作為瀋陽最成熟的文化創意園區,“1905”受到文創從業者青睞。“音樂人、設計師、戲劇人,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到這裡逐夢、圓夢。”徐比莉說。

“1905”也打通了瀋陽工業活化的“任督二脈”。中國工業博物館、奉天工場、紅梅文創園等,將見證過新中國工業輝煌的老舊廠區,改造成延續城市成長記憶的載體。文化的“種子”在瀋陽生根發芽。

“很欣慰用十年時間打造這樣一張文化名片,很高興看到文創產業在這裡遍地開花。”徐比莉希望,有更多的文化從業者選擇瀋陽的文化平臺。

(據中新網)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1075 字。

轉載請註明: 比利時華裔青年和她的東北“蓬皮杜”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