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媒抹黑對華友好人士甚囂塵上,中國駐澳公使感嘆:在澳大利亞做中國的朋友真難!

【環球時報記者 木子西 李雪 任重 甄翔】“現在在澳大利亞做中國的朋友真難”,中國駐澳大利亞大使館網站1日刊登的一篇以此為題的文章引發關注。文章中,中國駐澳公使王晰寧透過過去一年的一系列例子揭示,澳媒是如何針對中國以及對華友好人士進行抹黑、造謠的,謠言往往得到大肆渲染,而當謠言被揭穿時澳媒卻置若罔聞。在這種畸形的氛圍下,“彷彿對中國友好成了一樁罪過,只有對中國吹鬍子瞪眼,才是澳大利亞人應有的姿態,才能贏得民心”。中國人看待澳大利亞本來比較超脫,更沒把它當敵人,但這幾年來,它卻“碰瓷式”地衝在“反華”前沿,導致中澳關係一路走低。如今連中國駐澳大使館也公開發出“今天在澳大利亞,做中國的朋友太難了!”的嘆息,這是澳方對待其最大貿易伙伴應有的態度嗎?難道澳大利亞不應就其對華偏見和錯誤政策有所反省嗎?

中國公使的感嘆

這篇題為“現在在澳大利亞做中國的朋友真難”的文章於3月1日刊登在中國駐澳大使館網站“使館活動/新聞釋出”一欄,文章系王晰寧近來的一次講話摘要。2月25日,王晰寧應邀出席澳中工商業委員會首都分會慶祝牛年新春晚宴並講話。講話中,王晰寧首先感謝“各位朋友一年來堅持不懈地為首都領地同中方經貿、人文、教育等各領域交流合作做出的積極努力”。他隨後表示,“但令人遺憾的是,經過過去一年,我感到現在在澳大利亞,做中國的朋友越來越難了”。

講話列舉多個例子。疫情初期,很多澳中工商業委員會(ACBC)的朋友幫助中國使領館籌集運輸醫療物資,支援中國人民抗疫。我們把這些支援和鼓勵的資訊放到使館臉書上,但是澳大利亞那些知名的媒體、報紙和電視都沒有報道。他們關注的、報道的是所謂有中國背景的企業囤積防疫物資、造成澳市場供應短缺。這些說法在一段時間裡甚囂塵上,但最終被證明完全是無稽之談,有些明顯是蓄意造謠,還遭致當事方起訴。“但不幸的是,傷害已經造成了,中國朋友的形象被嚴重抹黑了”。

澳大利亞疫情嚴重後,包括ACBC成員在內的不少澳方企業開始在中國採購防疫物資。中國使領館和中國國內各級政府、企業都給予大力支援。澳各大媒體對這些資訊同樣視若無睹。王晰寧在講話中說,面對疫情給國民經濟和社會生活造成的影響,加強合作無疑是最好的應對策略之一。然而澳大利亞朋友們同中國的合作遭到一連串莫名其妙的質疑,而質疑這些合作的理由就是所謂中國威脅了澳大利亞的主權和安全,但至今沒有人能拿出證據支撐這些質疑。

王晰寧點名提到默多克的新聞集團。去年新聞集團旗下澳媒曾大肆炒作新冠病毒是由武漢病毒所製造或洩漏的謠言,隨後謠言又由新聞集團旗下美國媒體兜售給美國受眾。澳籍專家多米尼克·德懷爾,是前不久來武漢幫世界衛生組織研究新冠病毒起源問題的團隊成員,他在“對話”網站上刊文重點談到他在武漢參加溯源研究的經歷。但新聞集團對此卻置若罔聞。王晰寧感嘆,很多澳大利亞人沒有去過中國,他們整日被那些負面的、畸形的報道所包圍,被那些粗俗化、簡單化的政治標籤所洗腦……

這篇文章倒是很快受到一些澳媒關注,但有的仍不改抹黑、對抗調門。澳大利亞廣播公司2日稱,這是中國大使館代表今年首次在澳發表重要講話。過去12個月以來,兩國外交關係不斷惡化。文章接著援引位於珀斯的“美國亞洲研究中心”研究主任傑弗裡·威爾遜的話聲稱,這是非同尋常的講話,透過區分“朋友”和“敵人”,講話“故意煽動澳社會分裂”。《悉尼先驅晨報》則在簡單概述講話內容後,將落腳點放在47名亂港分子集體受審上,以凸顯與中國的分歧。

澳反華、恐華氛圍濃厚

看來,要讓澳媒扔掉有色眼鏡、放下對華偏見真的挺難。翻開澳大利亞媒體,抹黑中國和炒作“中國威脅”資訊可謂司空見慣。2日,《澳大利亞金融評論報》刊發題為“聯合盟友集體影響力對抗中國力量”的評論,鼓動澳大利亞與美國、加拿大、英國、印度等相互協調,應對中國。《悉尼先驅晨報》當天則以“中國貸款減少之際澳大利亞出資3億澳元支援太平洋島國基礎設施建設”為題,渲染中國在太平洋島國影響力增強讓澳國家安全領域的專家“越來越擔心”。

澳大利亞一些政客及澳政府同樣難辭其咎。1日,英國《衛報》報道了一起澳政客的惡劣行為。澳參議員雷克斯·帕特里克提議效仿加拿大眾議院和荷蘭議會的做法,將中國對待維吾爾人的做法認定為“種族滅絕”。對於此類行徑,中方已多次透過大量事實做出有力駁斥,但一些不負責任的政客為了博取眼球,不惜損害對華關係。

至於澳大利亞政府,這幾年針對中國的舉動也是接二連三:帶頭“封殺”華為5G、就調查新冠肺炎疫情源頭問題挑釁、阻撓中國外商投資……“南海戰略態勢感知”計劃平臺2日則釋出訊息稱,當天上午,澳空軍1架P-8A反潛巡邏機從沖繩嘉手納基地進入東海空域活動。

“澳大利亞這種對華氛圍,主要還是由於它之前為了配合特朗普時期的反華戰略,一步步製造出來的。”華東師範大學澳大利亞研究中心主任陳弘2日對《環球時報》記者說,一開始,是先透過輿論造勢。一些媒體受到情報部門的唆使、喂料,撰寫一些虛假報道來製造反華、恐華氛圍,煽動民眾對中國的負面情緒和敵意。接著,又利用民眾這種反華情緒來影響政府政策。從而形成一種慣性和迴圈。這導致中澳關係從2017年到現在一路走低,變成了“沒有最低,只有更低”的局面。

衝擊兩國經貿合作

受雙邊關係惡化影響,中澳經貿合作也受到一定衝擊。這兩天不少外媒都報道了一則訊息:澳國立大學東亞經濟研究所年度跟蹤研究報告稱,2020年中國對澳投資“斷崖式”下降61%,僅為10億澳元;2016年,該資料曾達165億澳元。

澳大利亞葡萄酒、牛肉的對華出口也出現明顯下降。據彭博社報道,受多年乾旱影響,澳畜群規模降至上世紀90年代初以來的最低水平,該國可能將失去繼巴西之後第二大牛肉出口國的地位。就單一市場而言,降幅最大的是中國市場,進口量從2019年的30萬噸下降到19.6萬噸,降幅達35%。

不過,考慮到中澳貿易規模之大,上述情況整體影響並不算太大。雅虎新聞網2日稱,2020年受疫情衝擊以來,澳大利亞經濟表現得相對不錯,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對華貿易對經濟恢復起到關鍵作用”。

既然如此,澳大利亞為何不顧及兩國關係屢屢對華髮難呢?香港《南華早報》日前在分析中強調了美國對澳大利亞的巨大影響。美國早已取代英國成為澳社會無所不在的力量,在澳所有海外投資中佔1/4以上。澳大利亞企業20強中,有15家的主要股東為美國投資者。陳弘對《環球時報》記者說,特朗普任期內搞“印太戰略”,澳大利亞充當了“南錨”角色。為證明自己的重要性並從中分一杯羹,澳大利亞有些迫不及待。另外,澳大利亞影響力一直以來比較有限,它想透過製造一個強大的敵人,來證明自己的重要性,刷存在感。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2700 字。

轉載請註明: 澳媒抹黑對華友好人士甚囂塵上,中國駐澳公使感嘆:在澳大利亞做中國的朋友真難!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