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軍歷來多奇思,坦克魔改樂無窮,細數二戰德軍對坦克的改造工作
如果說起二戰的德國軍隊,相信大多數軍迷都會表示,德國軍隊十分嚴謹,而且非常的古板。通常來說,這也是對德國軍隊的傳統看法,認為他們是一群古板,只知道機械完成命令的人。但實際上,二戰中的德軍是有很多奇思妙想的,這不僅僅體現在德國名將們那天馬行空的戰略,更體現在他們對待自己的坦克上。在二戰中,德軍出於各種原因,而對自己的坦克做了許多魔幻一般的改裝。今天我們就細數一下,那些德軍魔改出來的裝備都是怎麼樣的。
一、率先慘遭毒手的Ⅰ號坦克
最先被德軍魔改的裝備,仔細想來應該就是德軍坦克序列的開山之作——Ⅰ號坦克。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早期,這些Ⅰ號坦克還是挺受德軍重視的,不僅被用於訓練裝甲兵,也被用於充當一線主力,在波蘭戰役和法國戰役中都有較為傑出的表現。但到了蘇德戰爭時期,這些Ⅰ號坦克的好日子就過去了。
因為在蘇聯戰場上,德國裝甲部隊遇到了蘇聯的T-34中型坦克和KV系列重型坦克。
這時候別說是Ⅰ號坦克擋不住,就連德軍裝備的Ⅲ號中型坦克和四號中型坦克也一樣擋不住對方。
於是乎,這些Ⅰ號坦克在一夜之間彷彿就成為了落後的存在,無法在充當一線主力了。
不過,德軍此時還是得想辦法去應付那些可怕的蘇聯T-34中型坦克,以及更可怕的蘇聯巨無霸KV系列重型坦克。為了增強己方的反坦克火力,德軍把目光放在了在此前繳獲的蘇聯45毫米反坦克炮上。
在這之前,德國就曾經把Ⅰ號坦克的炮塔改為開放戰鬥室,並把庫存的捷克制47毫米反坦克炮裝了上去,將其魔改為一輛自行反坦克炮以提升己方的反坦克火力。
現在有了如此之多的蘇聯45毫米反坦克炮,德軍更是如法炮製,用來應對那些可怕的蘇聯坦克。
不過這種自行反坦克炮的作戰效果不好,45毫米反坦克炮和47毫米反坦克炮均不能有效對抗T-34中型坦克,遇上KV系列重型坦克更是死路一條,所以很快就被淘汰了。
但是德軍的魔改是永無止境的,Ⅰ號坦克魔改出來的Ⅰ號自行反坦克炮的失敗沒有讓他們放棄。
此前德軍還為了巷戰和突破敵方工事,而在把Ⅰ號坦克的炮塔和上層車體拆掉,轉而採取開放式戰鬥室,加裝了一門sIG33式150毫米步兵炮,變成一輛自行步兵炮。
注意,不是榴彈炮,如果裝個榴彈炮上去,它開炮就得翻車了。
這種武器在波蘭戰役和法國戰役沒有大量投入,
反而在蘇德戰場卻投入了不少,有些還是就地改裝的,主要是為了對付死守在城鎮建築裡不出來的蘇軍士兵。
但是這種臨時湊活的裝備明顯不是很靠譜,體積過大而防護低下,很容易就會被蘇軍士兵摧毀。
有時一個燃燒瓶丟準,蘇軍士兵就可以笑看裡面的德國兵統統變成德國烤肉了。
除此之外,德軍為了能夠有效的進行防空作戰,還把那些已經過時落後的Ⅰ號A型坦克拉出來改造。
透過將其炮塔和部分車體拆掉,轉而裝上了一門Flak-38型20毫米高射炮,這樣就是一輛自行高炮了。
不過這種改裝雖然可以有效對付飛機和地面上的輕裝單位,可是它自身的防護也基本沒有了。
所以這種Ⅰ號自行高炮在德軍的數量也不是很多,記錄表明僅僅裝備了24輛Ⅰ號自行高炮給德國第614防空營。
而第614防空營的運氣很差,在斯大林格勒戰役中全軍覆沒,連個跑出來的人都沒有,如果不是死了,就一定是去西伯利亞伐木頭了。
可以說,Ⅰ號坦克的魔改型號,算是徹底失敗了。
二、Ⅱ號坦克也逃不過魔改
同樣淪為德軍魔改目標的,不光是Ⅰ號坦克,Ⅱ號坦克也沒能逃過德軍的魔掌。
至於為什麼魔改Ⅱ號坦克,原因也和Ⅰ號坦克一樣,因為這些Ⅱ號坦克已經無法承擔一線主力的任務了。
儘管它們在過去還能夠擔任助理任務,可現在它們遇到那些T-34中型坦克時,就如同多米諾骨牌一樣被打倒,根本不是T-34中型坦克的對手。
於是這些Ⅱ號坦克就紛紛從一線退了下來,開始擔任偵察任務,避免參與一線戰鬥,免得它們統統被蘇聯人打成冒著煙的廢鐵。
但是嚴峻的反坦克問題仍舊擺在德軍的面前,所以德軍決定把手頭半數的Ⅱ號坦克統統改成自行反坦克炮,以用於和蘇軍裝甲部隊交戰。
改進方式可謂簡單粗暴,把上層車體和炮塔統統砍掉,裝上一門PAK40/2型75毫米L/46倍徑的反坦克炮,戰鬥室則和Ⅰ號自行反坦克炮一樣,仍舊是開放式戰鬥室,這種車型被德軍稱之為黃鼠狼Ⅱ式自行反坦克炮。
透過對Ⅱ號坦克進行改造獲得了651輛黃鼠狼Ⅱ式自行反坦克炮。
另外還有一種裝備了蘇聯76.2毫米加農炮的黃鼠狼Ⅱ式自行反坦克炮,是德軍充分利用繳獲物資的產物。
這種黃鼠狼Ⅱ式自行反坦克炮的火力比Ⅰ號自行反坦克炮強了不少,所以在德軍各驅逐戰車營裡獲得了許多好評,但到了戰爭末期,基本上就都消耗殆盡了。
另一方面,遠在北非的非洲軍團也沒有被遺忘,得到了被稱為Ⅱ號自行步兵炮的新玩具。
這些東西的設計理念與Ⅰ號自行步兵炮毫無區別,都是為了收拾那些躲藏在建築和工事裡的敵人,因此就連採用的武器也都是一樣的,都是一門sIG33式150毫米步兵炮。
不過區別在於,它的車體相較於標準的Ⅱ號坦克而言,加長了600毫米,並且加寬了320毫米,整體結構也更為低矮,讓自己的目標看起來小了許多。在1942年,隆美爾得到了12輛Ⅱ號自行步兵炮,編組為了第707和第708自行步兵炮連。
不過它們的表現在戰場上也算不上很好,在非洲軍團敗退之前就基本消耗殆盡了。
自行步兵炮的改進可以說是十分不靠譜,畢竟它自身就是個薄皮大餡的產物,在戰場上可謂生存性堪憂。
不過在經過了幾次不成功的改進之後,德軍意識到Ⅱ號坦克的底盤是能夠作為一款真正的自行火炮來使用的。
於是他們開始了將其真正作為自行火炮的改進,其最終產物就是黃蜂自行榴彈炮。
這種黃蜂自行榴彈炮是基於Ⅱ號F型坦克設計的,但車體略有加長,引擎也被前移,並加固了懸掛裝置以承受火炮的後坐力。採用的榴彈炮是leFH-18型105毫米榴彈炮,能夠發射高爆彈和榴霰彈,必要時可以採取平射,最大射程為8400米。
從1943服役到戰爭結束,幾乎參與了德軍所有的戰役,在戰後的德國國防軍裡也有部分配備。可以說,是德國坦克魔改裡的精品了。
三、雜七雜八的魔改
除去上述成體系化的魔改之外,德軍還有一些雜七雜八的魔改,這些改進型大多是一些非常應急的產物,因為在戰場上,你一時想不到好辦法修復受損坦克的話,那麼對其進行改造就是一個必然選擇
。
比如說在蘇德戰爭早期裡,裝備Ⅲ號突擊炮的部隊,為了能夠有效應對那些蘇聯坦克,就曾經拆下那些被摧毀的T-34中型坦克的主炮,將其裝到Ⅲ號突擊炮身上,或是乾脆找一門76.2毫米加農炮來應急。
這種戰地魔改非常不合理,對於除應急問題之外的事情考慮極少。不過因為其具備實戰意義,因此這種魔改思維也就被德國高層所接納,對一些“閒散裝備”也就如法炮製了。
典型例子就是著名的犀牛自行反坦克炮,它的設計就有一種應急的味道。
在遭遇了“T-34危機”之後,德國工程師們被要求製造一種能夠有效摧毀T-34中型坦克的新型自行反坦克炮。這個時候的德國簡直是群魔亂舞,從改進Ⅱ號坦克到改進Ⅲ號突擊炮,什麼樣的設計都出來了。
而埃克特公司則在結合了Ⅲ號J型坦克和四號F型坦克的設計後,湊出了一個裝備Pak-43L/71型88毫米高射炮的產物,也就是著名的犀牛自行反坦克炮。儘管缺乏防護,但是因為有一門強大的反坦克炮,所以它在戰鬥中的表現尚且可以,並裝備了6個重型坦克殲擊營。
不過在庫爾斯克會戰之後,這種拼裝出來的犀牛自行反坦克火炮,就被防護更好的四號自行反坦克炮和獵虎反坦克炮取代了。
而與之相對的,在德軍內有廣泛配備的捷克制38T輕型坦克,在經過了蘇德戰爭早期的戰火後,也被確認不適合承擔一線的戰鬥任務。但為了能夠有效遏制蘇聯的坦克優勢,德軍決定對現有的38T輕型坦克做出改造,以確保它們能派上用場。
於是在砍掉了38T輕型坦克的炮塔後,德軍之前繳獲來的蘇聯76.2毫米加農炮裝到了38T輕型坦克上。這種自行反坦克炮被稱之為黃鼠狼Ⅲ型自行反坦克炮。在早期的戰鬥裡,黃鼠狼Ⅲ型自行反坦克炮在戰鬥中有很好的表現,後期因為手頭繳獲的76.2毫米炮彈消耗殆盡,所以現存的黃鼠狼Ⅲ型自行反坦克炮就統統換成了德國的75毫米反坦克炮。
另一種德國的應急魔改——象式坦克殲擊車則頗為有德國風味,它本身的底盤是波爾舍公司作為虎式坦克的競標車型準備的。
不過因為它採用了過於超前的電傳動裝置,所以造成了可靠性差而落選了。但是因為是戰時的未定型,先生產的模式,所以說此時它已經有90輛底盤被製造出來。為了充分利用這些現存裝置,波爾舍公司將其改造為了象式坦克殲擊車。
這種象式坦克殲擊車的裝甲厚的離譜,並且配備了一門威力強大的Pak43/2型88毫米反坦克炮。在庫爾斯克戰役中,象式坦克殲擊車戰果驚人,但是因為缺乏反步兵火力和速度過慢,所以也損失了40輛,剩餘50輛則在庫爾斯克戰役結束後進行了改裝(加一挺機槍)。
在此後的時間裡,象式坦克殲擊車逐漸被消耗殆盡,現今也只有兩輛被儲存在美國和俄國的博物館裡。
結語
在戰爭期間,德國有形形色色的坦克魔改,也可以被稱之為戰地改造。其目的都是為了在資源緊張的前線,能夠把現有裝備的效能和潛力最大化的挖掘出來,以應對殘酷的戰局。這些應急式的改造非常的不合理,很多細節也不完善,僅僅是為了應急之用。所以這也導致了它們在戰場上的生存情況堪憂,其中絕大多數都沒能倖存到戰後。不過我們仍舊可以透過照片,或是遊戲來回顧這些德軍的魔改產品,從而感受那段戰火紛飛的歲月。
參考文獻:《二戰德國裝甲車輛特輯》
《德國坦克裝甲車輛:1936—19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