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美國是怎樣進行西部大開發的?對我國有什麼參考價值?

由 度方針 釋出於 綜合

美國和中國作為一東一西的兩個世界大國,在自然環境上有著非常多的相似之處:整體地勢西高東地;東部地區以低山平原為主,溫暖溼潤,是傳統的發達地區;西部地區以高原山地為主,乾旱少雨,較為落後。



自然環境上巨大的東西差異,使得兩國在發展過程中都出現了嚴重的東西失衡,而為了協調內部發展,又都不約而同制定了“西部大開發”的發展政策。中國作為後發國家,不妨看看美國是怎樣進行他們的“西部大開發”,有什麼值得我們借鑑的地方。

美國的“西部大開發”又稱“西進運動”,開始於獨立戰爭勝利後,一直持續到19世紀末20世紀初,歷時一個世紀之久。

1783年,美國獨立戰爭結束,英國正式承認美國的獨立地位,並將七年戰爭中獲得西起密西西比河,東至阿巴拉契亞山脈,原法國150萬平方公里的殖民地轉讓給美國,使得美國從獨立之初的北美十三州80萬平方公里的國土,一下擴張了近兩倍。國家的獨立極大地鼓舞了美國人民的民族自信心,而快速擴張的國土,成為美國人實現美利堅富強之路的最佳舞臺。


東部北美十三州作為英國經營最早,也是付出精力最大的美洲殖民地,在美國獨立後進入快速發展時期。18世紀初,第一次工業革命的成果傳至北美,大西洋沿岸的東部地區進入空前的繁榮期,其經濟發展水平已經和歐洲的發達國家相差無幾。


為了促進東部地區經濟的持續發展,迫切的需要擴大原材料產地和商品市場,而此時的世界殖民地已經被西方列強瓜分乾淨,因而必須將待開發的西部地區納入到美國的經濟發展體系中:東部地區為西進運動提供資金和技術,西部地區為東部地區提供原材料和商品市場,形成經濟互補。

而此時的西部地區,仍是一處沒有人煙,甚至沒有道路的未開發之地,或者說是一片遍地黃金,待人拾取的寶藏。

1783年,英國割讓給美國的密西西比河東岸殖民地,稱為舊西部地區。1803年,從法國購入的路易斯安那以及後續併入的領土為新西部地區。

1784年到1787年,美國聯邦政府聯絡連續頒佈了三部土地法令和土地條例,確立西部大開發的基本框架。隨後又頒佈了在西部建立領地制的法令,根據該法令,新開發的西部地區,由聯邦國會任命總督、書記官和三名法官共同管理,當該領地達到建立州政府的條件後,再併入合眾國成為聯邦州。這種領地制,使西部地區的開發和管理可以脫離於聯邦政府,獲得極大的自主性,提高開發的效率,刺激更多的人加入到西進運動中來。

隨著領地制法令的頒佈,西北領地、西南領地、印第安納領地、密執安領地、伊利諾斯領地等一大批領地先後湧現,隨之而來的是大批的拓荒者和投資商人,在西進運動中實現一個又一個財富神話。


1803年,西北領地的俄亥俄地區達到建立州政府的條件,成為西進運動中第一個成立的州,即俄亥俄州。到1814年,資源條件優越俄亥俄州及五大湖沿岸地區最先被開發出來,形成了美國最大的農業基地。到1858年,密西西比河以東的所有領地相繼達到建立州政府的條件,建州後加入聯邦政府,西進運動的第一階段也順利完成。


1803年,美國趁法蘭西帝國在歐洲陷入反法戰爭,用1500萬美元從拿破崙手中購買了密西西比河西岸的路易斯安那,這是一塊麵積超過200萬平方公里的殖民地,使美國的國土又擴張了近一倍。1819年,美國又用500萬美元從西班牙手中購買了面積18.7萬平方公里的佛羅里達半島。


領土的再次擴張,將美國的西進運動推向高潮。1804年,美國頒佈了更加優惠的土地法令,將1800年每英畝2美元的土地價格,降至每英畝1.64美元,到1820年,西部土地的價格已經降至每英畝1.25美元,並且將單次購買的下限從320英畝降至80英畝,鼓勵資金不足的中小農場主參與到西進運動中。

1英畝≈6畝,4047平方米

當美國人的腳步跨過密西西比河後,這一時期的西進運動也更加瘋狂和血腥。美國人將尚未開發的大平原地區和西部山區看作是“最後一個邊疆”,並相信邊疆是機會、力量和財富的源泉,形成了一股強大的西部擴張思潮,更有極端者將西進擴張看作是上帝的旨意,鼓吹美國人有徵服劣等民族(印第安人等土著民族)的權力和傳播美國式民主制度的義務。


沒過多久,從法國手中購買的路易斯安那已經無法滿足美國人的胃口。聯邦政府於1846年發動美墨戰爭,透過武力和外交的手段,從墨西哥手中奪取德克薩斯、新墨西哥、俄勒岡、加利福利亞和亞利桑那等地,又於1848年,與英國簽訂《俄勒岡條約》,獲得英美爭議的俄勒岡地區。至此,現代美國本土基本形成,國土面積從最初的80萬平方公里擴張到近800萬平方公里。


相比密西西比河流域肥沃的平原,新獲得的西部地區,自然條件惡劣,本不適合經濟發展,但在19世紀50年代,拓荒者在這裡發現了金礦,掀起了席捲全球的淘金熱。無數的淘金者從美國和世界各地湧向西部的荒蕪高原,極大的促進了這一時期的西部開發。


淘金熱,不僅為西部地區帶來了大量的勞動力和資金,也促進了西部地區城市化和消費市場的形成。從1860年-1899年的40年時間裡,西部地區共產出了價值17億美元的黃金和12億美元的白銀,從事採礦業的勞動者達到整個西部地區的25%,而同時期採礦業從業者佔全國勞動者的比重只有2%,由此可見這股“淘金熱”對西部開發的所產生的巨大推動作用。

進入19世紀60年代,而美國結束了南北戰爭,信奉自由資本主義的北方聯邦取得了最終勝利,西進運動在強大的聯邦政府主導下,進入最狂熱的時期。

頒佈更為激進的土地法令

為了鼓勵東部居民移民開拓西部,聯邦政府於1862年頒佈宅地法,規定家主或者年齡達到21歲的美國公民,只需要繳納10美元的登記費並耕作5年後,將永久獲得160英畝的土地;1873年頒佈育林法,對於種植60英畝的開拓者,再授予160英畝土地;1877年頒佈荒地法,移民按照1.25美元的地價,只需要交納0.25美元,就可以獲得640英畝的荒地,但必須在3年內對其中一部分荒地進行灌溉,達標後再補充剩下的1美元,便可正式獲得土地的所有權;1878年頒佈林木法和礫石法,對於適合發展林業和採礦業的土地,投資人可以按照每英畝2.5美元的地價,購買160英畝的土地。


頒佈移民法,吸引國外移民參與西部開發

1862年,聯邦政府頒佈移民法,規定凡是宣示願意成為美國公民的外國人,都免費贈送一塊西部土地;1864年,成立移民委員會,並公開支援美國企業為歐洲的流民墊付工資,作為移民美國的路費。


在大量優惠移民政策的鼓勵下,在1860-1890年的30年時間裡,移民總數從506萬暴增至1406萬。到1900年時,美國的移民人口達到國民總人口的20%。除了大量的歐洲移民外,這一時期也吸引相當數量的日本、中國等亞洲移民,例如我們比較熟悉的美國華工群體。

大力發展鐵路交通,掀起建設鐵路的狂潮

1862年,雄心勃勃的聯邦政府開啟天平洋鐵路計劃,於1869年,建成全長3000公里,西起加利福利亞,東至密西西比河畔奧馬哈的太平洋鐵路,與東部地區的鐵路一起組成了溝通太平洋和大西洋的鐵路大動脈。


除了太平洋鐵路外,聯邦政府還鼓勵民間資本參與到鐵路建設中,不僅無償提供土地給鐵路公司修建鐵路,還將鐵路沿線20英里以內的土地免費轉讓,甚至在1864年透過法案,將免費轉讓的土地擴大到40英里,以及每修建1英里的鐵路,給於1.6-4.8萬美元不等的獎勵。


在聯邦政府的鼓勵下,美國掀起了建造鐵路的熱潮。到19世紀末,形成了以聯合太平洋鐵路、北太平洋鐵路、大北方鐵路和芝加哥-聖保羅鐵路為核心的西部鐵路網路,而這一時期僅在西部修建的鐵路規模就達到恐怖的22.53萬公里,而中國到2019年底,鐵路運營里程也才不到14萬公里。


建設水利設施,推廣農業技術,發展農村經濟

美國西部的大草原地區,土地貧瘠,在當時並不適合耕作,而隨著工業革命的深入,越來越多的新技術和新機器被運用到農業生產中,使原本不適合發展農牧業的草原和高原地區也開始繁榮起來。聯邦政府也適時的跟進各種移民開發政策,使農牧業在北接美加邊境,南至墨西哥灣,東起堪薩斯一線,西抵落基山脈的廣大草原地帶發展起來,形成美國最大的牧業基地和又一個農業大基地。


繼草原大開發後,美國人開始向最後一塊也是最難啃的一塊土地進發,那就是落基山脈和科羅拉多高原。從19世紀末開始,西部乾旱州的農場主聯合州政府和聯邦政府開始大規模的水利設施建設,高山的河流、山麓、盆地和綠洲成為重點開發區,因地制宜發展“山麓農業”、“綠洲農業”和“灌溉農業”。


1902年,聯邦政府透過紐蘭條例:由聯邦政府出資為地方修建大型水利工程,使用10年後,地方再分期償還聯邦政府的投資費用。在1902-1906年開始的28項工程中,聯邦政府累計修建渠道7000多英里,為300多萬英畝土地提供灌溉用水,促進了愛達荷、懷俄明、內華達、科羅拉多等西部乾旱州的農業發展。


到20世紀初,美國基本完成了西進運動,將整個西部完全納入到美國的社會發展體系中。20世紀40年代後,隨著二戰的爆發,出於對日戰爭的需要,美國西部尤其是太平洋沿岸地區開始形成了以軍事工業為代表的製造業基地,例如西雅圖的波音,洛杉磯的麥道,加州的洛克希德馬丁,都是這一時期透過為美軍研發軍事武器成長為行業巨無霸,幾乎涵蓋美國所有的飛機、導彈等高科技武器的設計和製造。


而隨著經濟全球化的加速,尤其日本、中國等亞洲國家的崛起,太平洋沿岸地區成為美國對外貿易的主要地區。經濟的快速發展又刺激這一地區成長成為美國最重要的科技中心,舊金山附近的“矽谷”更是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微電子工業叢集和高科技產業的代名詞,誕生了微軟、蘋果、臉書、谷歌等享譽全球的企業。


擁有舊金山、洛杉磯兩大工業中心的加利福利亞州也發展成為一個龐然大物,僅加州一個州的生產總值就超過法國、英國,成為繼美國、中國、日本、德國之後的世界第五大經濟體,真正的富可敵國。


美國在其持續一個世紀的西進運動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其中有很多經驗是值得中國和其他國家借鑑的。

第一,開發的過程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個長久的循序漸進的過程,美國的西進運動,從條件最好的密西西比河流流域入手,進而在較為貧瘠的草原地帶推進,最後深入開發高原荒漠地區,由易到難,循序漸進。第二,在開發中發揮政府的職能,制定極其優惠的鼓勵政策,對西部地區的投資、移民、拓荒起到了巨大的作用。第三,大力發展交通,透過建設大規模的鐵路、公路、運河,促進東西部之間的人口流動和資源交換。第四,因地制宜發展農、牧、礦產業,加速東西部經濟融合。

同時我們也要看到,中國和美國有著完全不同的國情,不可能照搬美國模式用來指導中國的西部開發。

首先,美國的西進運動充滿了暴力和血腥,在內對西部地區的印第安人進行殘酷的屠殺和驅逐,對外發動美墨戰爭,彰顯其侵略本性。而中國作為一個堅持民族平等,堅持各民族共同發展的國家,進行西部大開發的目的是為了實現各民族的共同富裕,而不是之滿足部分人的利益而傷害、掠奪其他民族。


其次,美國的西部地區是一處完全沒有開發過的處女之地,而中國的西部地區已經在各民族的耕耘下開發了數千年,使得中國無法像美國一樣,制定各種“簡單粗暴”的政策,刺激西部開發。例如美國西部在開發之初存在大量的無主土地,可以透過土地法和宅地法,用極其優惠的地價吸引移民開發,而中國西部條件較好的土地早已被當地人開發出來,形成了既有的利益結構,不能簡單的一刀切。


最後,美國的西進運動和中國的西部大開發的內在動力是不同的。美國的西進運動是在資本的驅動下,為獲得原材料和市場,實現資本主義擴張,由政府和民間共同參與的經濟行為;中國的西部大開發主要是由政府主導,旨在實現區域均衡發展,實現各民族共同富裕的政治綱領,因而在制定具體的政策,實際的實施過程中有著不同的著重點和行動目標。


對於美國來說,其西進運動無疑是成功,這對於中國一定程度的借鑑意義,但也需要考慮到中國的國情,結合實際,不能全盤照抄。時至今日,中國的西部地區較世紀之交取得了巨大的發展成就,協調區域發展的平衡,也進入更為複雜和重要的時期,也相信中國有能力實現自己的富強之路。

參考資料:

論美國西部大開發.張天

推動美國西部大開發的基本成因.李俊嶺

論內戰後美國的西部大開發.董繼民

淺析西進運動中美國政府土地政策的變化.郝勇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