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屬師友戰友講述五位戍邊官兵事蹟:英雄血性 生命界碑
“請記住5位英雄的名字:祁發寶、陳紅軍、陳祥榕、肖思遠、王焯冉!他們是真正的英雄,新時代最可愛的人!”“我們的團圓,是他們用分離換來的!”“有人以身許國,才有山河無恙!”……
日前,《解放軍報》刊發邊防鬥爭一線官兵先進事蹟的綜合性報道,首次披露解放軍官兵在邊境犧牲和負傷全過程,引發輿論強烈關注,人們紛紛表達崇高敬意。
5位英雄的家屬、師友和戰友告訴記者,邊防軍人眼前是界碑,身後是祖國,當國家受到侵犯時,他們唯一的選擇就是衝鋒向前。他們的人生,可以用一句話來概括:“寧灑熱血,不失寸土”。
衛國戍邊責任重於天,當國家受到侵犯時,唯一的選擇就是衝鋒向前
“清澈的愛,只為中國。”這是18歲的陳祥榕留下的戰鬥口號。
陳祥榕出生於福建寧德,一片紅色的沃土。當兵,是陳祥榕從小的夢想。讀初中時,他就問過當時的班主任陳臻蘇,參軍需要什麼條件。2019年,陳祥榕高中畢業後報名參軍。原本有機會去空軍後勤部隊,但他卻說,我想上前線。“他了解到有機會去邊疆,雖然知道戍邊辛苦,也存在一定危險,但他認為當兵要去就去最艱苦的地方。”陳祥榕的姐姐陳巧釵告訴記者。
參軍前有一週集訓,當時部隊領導表示,看集訓情況,如能過關,就到新疆去。為了被選上,陳祥榕每天5點起床,繞縣環城路跑步、鍛鍊,回到家中吃過早飯,再去集訓場地參加訓練。一週集訓下來,陳祥榕脫穎而出,如願到新疆入伍。
陳臻蘇至今還清晰記得,“他很開心地告訴我要去當兵了,而且是邊防兵,上前線,很自豪……”
陳祥榕向外公告別,外公叮囑他,到了部隊要聽領導的話,要吃苦,不能當逃兵。他說:“男子漢大丈夫,一定不會當逃兵,就算死,也要死在戰場上。”
2020年6月,面對公然來犯、數倍於己的外軍和鋼管、棍棒、石塊的攻擊,陳祥榕突入重圍、奮力反擊,用身體和被砸壞的盾牌保護隊友。戰鬥結束清理戰場時,戰士王鈺發現,陳祥榕緊緊趴在營長陳紅軍身上,永遠定格在了保護住營長的姿勢。
陳巧釵回憶,弟弟曾說過,衛國戍邊責任重於天,我們身後就是祖國,當國家受到侵犯時,唯一的選擇就是衝鋒向前,寧可犧牲生命,也決不能把國土守小了、把主權守丟了。
陳祥榕犧牲時只有18歲,距離他在邊疆入伍,不過半年多時間,“那個從海邊來的少年,永遠留在了山的那邊”。
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寧將鮮血流盡,不失國土一寸”
海拔5200米的喀喇崑崙山腹地,四季飄雪、寸草不生,氧含量不足平原二分之一。有人做過計算,在喀喇崑崙躺著不動,就相當於平地負重20公斤行走,脈搏最高可達每分鐘150次,連汽車平均動力也要下降30%。
嚴酷的自然條件,決定了戍邊的艱苦。在這個“犛牛爬不上、鷹都不願來”的生命禁區,在“天上無飛鳥,地上不長草,風吹石頭跑,氧氣吃不飽,六月雪花飄”的喀喇崑崙山,“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這句口號穿過時空,跨越山河。
2009年6月,二十歲出頭的陳紅軍從西北師範大學心理學專業畢業。本已透過公安特警招錄考試,可一聽說徵兵的訊息,他臨時“變卦”,踏入火熱軍營。
“黨把自己放在什麼崗位上,就要在什麼崗位上建功立業。”在一本書中,陳紅軍特意標註了這樣一段話。
曾擔任陳紅軍班主任的西北師大教師劉海健,對陳紅軍的記憶依然清晰。“最愛聽你講自己在部隊的生活,從大學畢業入伍,你在部隊一路歷練,成為全團乃至全師最年輕的營長。你說帶兵最關鍵的,就是身先士卒、給士兵做好榜樣……”
戰士夏良回憶,在一次宿營中,河谷深處寒風凜冽,陳紅軍帶著官兵巡邏到達指定點位,宿營地遍地碎石。夜裡,義務兵及有高原反應的官兵住進了運輸車大廂,陳紅軍則帶著幹部骨幹在空地上支起帳篷打地鋪……
“對峙時幹部站前頭、戰士站後頭,吃飯時戰士不打滿、幹部不端碗,野營時戰士睡裡頭、幹部睡風口。”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從上到下,幹部帶頭,為戰士們做出了最好的榜樣。以命相托的生死情誼,在戰鬥時爆發出驚人的力量。
在加勒萬河谷的戰鬥中,有一個片段令人“淚目”:團長祁發寶張開雙臂,用身軀擋在外軍面前,大聲呵斥:“你們破壞共識,要承擔一切後果!”同時組織官兵佔據有利地形。外軍用鋼管、棍棒、石塊發起攻擊,站在最前方、用身軀擋在外軍面前的祁發寶成為重點攻擊目標,頭部遭到重創,重傷倒地。見此情形,陳紅軍當即帶著官兵,衝進“石頭雨”“棍棒陣”營救團長,陳祥榕作為盾牌手戰鬥在最前面,攝像取證的肖思遠也衝到前沿投入戰鬥。
軍醫韓子偉記得,祁發寶被救出後,左前額骨破裂,有一道十幾釐米長的口子。包紮傷口時,“他一把扯掉頭上的繃帶,還想起身往前衝,那是他最後一絲力氣,隨後又暈倒了”。
“團長頂在最前面阻擋外軍,營長救團長、戰士救營長、班長救戰士”,成為新時代衛國戍邊英雄官兵的歷史性畫面。網友動情評論:“那支‘同志們,跟我上’的隊伍,一直沒有變。”
那場戰鬥後,“寧將鮮血流盡,不失國土一寸”被很多官兵自發寫在了頭盔裡、衣服上,刻印在青春的胸膛裡。
千年凍土、四季長風,在這鋼釺也打不進的土地上,邊防官兵用軍人的血性和使命擔當深深地紮下根,讓國旗在這裡高高飄揚。
“邊關雖苦,但總要有人守。只要邊防一天需要,我就一天不走”
肖思遠的父親肖勝松告訴記者,思遠參軍的想法很早就有了,“2008年,思遠才12歲,從電視上看到官兵們在汶川地震搶險救災,當時他就說,將來也要當兵。”
2015年,肖思遠在河南農業職業學院汽修專業讀書,正在實習的他得知徵兵入伍的訊息,毫不猶豫就報了名;2016年9月,肖思遠入伍,到了祖國西部邊陲,那個離家5000公里的地方。
一別近三年。2019年1月,肖思遠入伍後第一次回家探親。進家門時,肖思遠穿的是便裝,坐下來沒一會兒,他就換上軍裝,在院子裡給奶奶和爸媽行了一個標準的軍禮。肖勝松掏出手機,給兒子拍下了一張帥氣的軍裝照。
在邊境衝突中,肖思遠發現有戰友被圍攻,他數次衝向前去,拼死營救戰友,用身體為戰友遮擋石塊、棍棒的攻擊,這讓他弟弟既難過又自豪。“俺哥這人打小就仗義。進入部隊以後,他迅速實現了從熱血青年到革命戰士的轉變。”
王焯冉和肖思遠是河南老鄉,同年入伍。“我覺得要是不當兵,我會後悔一輩子。”
2016年,王焯冉瞞著家人,偷偷在網上報名參軍,媽媽楊素香是全家最後一個知道的。“兒子摟著我說:媽媽,我最愛你,最捨不得你,所以才一直不敢告訴你。我去當兵,鍛鍊好身體保護你。”
王焯冉在部隊期間經常到炊事班幫廚,部隊領導一開始想讓他當炊事班班長。“兒子死活不願意,為了表決心,甚至很長一段時間不去炊事班幫忙了。用他的話說,男兒當兵就是要扛槍上戰場。”楊素香說。
幾個月前,在戰場上,23歲的王焯冉把生的希望留給戰友。那天,他和戰友馬命等連夜渡河增援一線,第4次蹚河時有人被激流衝散,王焯冉和馬命拼盡全力將3名戰友推上岸。突然,王焯冉一隻腳被卡在了水下巨石縫中。他將馬命猛地推向岸邊:“你先上,如果我死了,照顧好我老孃!”馬命獲救了,王焯冉永遠倒在了刺骨的激流中。
“如果能上場殺敵,我願站在排頭。如果能邊防巡邏,我願優先報名。我願在此關頭奉獻出一份力量,請組織接受我的請戰……”王焯冉執行任務前寫下的請戰書,令人潸然。
去年年底,5位英雄所在團服役期滿的戰士全部主動申請留隊,在英雄戰鬥過的地方繼續戰鬥。“以前本打算服役期滿了就回家。但是,經歷了去年的邊防鬥爭,我更加認清了邊防軍人的價值。邊關雖苦,但總要有人守。只要邊防一天需要,我就一天不走。”戰士付忠義說。
因理想參軍入伍,憑信念駐守高原。他們不是天賦異稟,而是淬火成鐵、百鍊成鋼。
“我叫杜蘋哲,今年19歲,來自吉林四平,今年守邊防第二年”“我叫王孟君,今年28歲,來自湖北襄陽,守邊防7年”“我叫馮振棟,來自青海西寧,今年19歲,守邊防第一年”……在我國長達2.2萬公里的陸地邊界線上,在冰封雪裹、空氣稀薄的“生命禁區”,在黨和人民牽掛的地方,一代代邊防官兵賡續中國軍人的血性與擔當,用青春和熱血為人民戍邊、為祖國守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