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負狼桃惡名的番茄如何逆襲,成為餐桌的寵兒

很多年輕人學習炒菜時,第一道菜通常會選擇番茄炒蛋。這道菜紅黃相間、酸甜可口、製作簡單,深得大眾歡心,有“國菜”之譽。作為主角之一的番茄,過去曾被汙名毒化,飽受歧視,如今它是世界上消費量最大的蔬菜之一,兩者之間相差了200年洗白正名的逆旅。

身負狼桃惡名的番茄如何逆襲,成為餐桌的寵兒
汙名偏見
番茄是茄科番茄屬的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植物,它富含維生素、蘋果酸、胡蘿蔔素、番茄紅素、纖維素、鉀、鈣、鈉等元素。番茄色紅多汁,口味酸甜,可以生食、煮食、榨汁或做醬。
原產於南美洲安第斯山脈的番茄,被引種至墨西哥進行了馴化改良。16世紀,西班牙人只在乎美洲的金銀,對番茄沒有進行足夠的研究和認知,將其當作一種普通的園藝植物,供貴族觀賞。初次見到番茄的草藥學家,對它的生物屬性並不瞭解,取名為“狼桃”後歸入茄科茄屬,光聽這個名字就讓人不寒而慄了。教會神父把番茄視為惡魔的化身,將其列為禁果。番茄踏上歐洲的第一步,就遇到偏見的當頭棒喝。

身負狼桃惡名的番茄如何逆襲,成為餐桌的寵兒
毒化插刀
番茄遭到汙名,僅僅是不公正待遇的開始。在英國,和番茄為伍為茄科植物有龍葵、顛茄、天仙子、曼德拉草等,這些東西妥妥的要命不要錢。正因如此,在英語裡,人們把茄科譯為“暗夜陰影”,番茄表示“寶寶心裡苦啊”。
無獨有偶,1544年,一名義大利草藥學醫生把誤將番茄當作曼德拉草。這種植物富含能夠致幻的生物鹼,其中的顛茄鹼學名“阿托品”,能夠舒緩平滑肌,興奮呼吸中樞。有了醫生當“帶路黨”,加深了人們對番茄的誤解。
番茄的虐心旅程還沒結束。一位名叫約翰·傑拉德的英國醫生不僅將前面那位義大利醫生有關番茄的文章斷章取義,還給番茄取名“毒蘋果”。這是因為很多貴族在食用番茄後,出現了中毒症狀。其實,當時貴族長期使用鉛製餐具,導致鉛中毒,人們對此不甚瞭解,於是番茄不得不揹負中毒的鍋。番茄在“毒化三連擊”之下,聲名更加狼籍。

身負狼桃惡名的番茄如何逆襲,成為餐桌的寵兒
觀念洗白
一路下行的番茄終於得到了命運的垂青。它的第一位貴人是聖芳濟修會的撒旦牧師。他在1575年的《努也巴·耶斯巴尼亞彙編》中,介紹了阿茲特克人用紅辣椒、綠辣椒、小南瓜和番茄做成調味汁。西班牙國王腓力二世對該書控訴西班牙人在美洲的暴行感到不滿,宣佈禁止發行該書。等該書再版時,已是1829年,時間過了近200年。
16世紀,英國俄羅達拉里公爵從南美帶回了番茄,作為禮物送給了情人伊麗莎白女王,故此,英國坊間把番茄稱為“愛情蘋果”。在義大利,人們將金色的番茄叫做“黃金果實”。在法國,番茄被冠以“愛的果實”之名。觀念的變化,預示著番茄逆勢上揚的到來。

身負狼桃惡名的番茄如何逆襲,成為餐桌的寵兒
美食正名
隨著觀念的改變,人們逐漸認識到番茄的食用價值。18世紀,義大利西南部的那波利港正值糧食短缺,人們難耐飢餓,不顧所謂毒性,取食一位園藝師自種的番茄,結果並未中毒。一位畫家在法院的作證下,冒死食用番茄,同樣安然無恙。1752年,用番茄製成的果子露在英國面世。1797年,《大英百科全書》承認了番茄的可食用性。此時距離番茄進入歐洲已有200年之久。
人們用番茄做成各種美食。義大利麵和意式烤麵包離不開番茄的調味。西班牙冷盤湯和泰國冬蔭功湯的成名,番茄功不可沒。東歐流行的羅宋湯也少不了番茄的身影。2018年,CNN評出“世界上最好吃的50種美食”,加入番茄的美食多達11道菜。番茄在18世紀觸底反彈,引起了人們的普遍關注。

身負狼桃惡名的番茄如何逆襲,成為餐桌的寵兒
遍及全球
番茄登陸歐洲後,並未止步,繼續向全球傳播。16世紀下半葉,番茄由西歐推廣到東歐。1781年,美國弗吉尼亞開始種植番茄,掀開了北美番茄種植史。1650年,番茄跟隨著西班牙人來到了馬來西亞,拉開了番茄佔領亞洲的序幕。
日本畫家狩野探幽在《草木花寫生圖卷》描述,長崎在1668年引種名為“唐柿”的植物,實際上它就是番茄。明治時期,日本引種的番茄品種多達近十個。1909年,日本番茄種植面積已達39.07公頃。
明天啟元年(公元1621年),明朝農學家王象晉在《群芳譜》中提及:“番柿,名六月柿,莖似蒿,高四、五尺,葉似艾,花似榴,一枝結五實,或三、四實,一樹二三十花。縛作架,最堪觀。火傘火珠,未足為喻,草本也。來自西番故名。”這是中國最早有關番茄的詳細記載。
明朝學者趙蟈在《植品》中顯示,萬曆年間番茄由西方傳教士引進中國,為番茄由歐洲傳入中國提供了佐證。番茄自明末來到中國後,由東南沿海地區向內地拓展,各地叫法不同,留下“喜報三元”、“番柿”、“洋柿”等名稱。就番茄而言,它不僅好吃,還有詩和遠方。

身負狼桃惡名的番茄如何逆襲,成為餐桌的寵兒
經濟搭臺
可觀的經濟效益,加快了番茄的普及。2016年,全球番茄產量達1.77億噸,種植面積約500萬公頃,產量3.7公斤/㎡。中國和印度是全球番茄產量最大的兩個國家,荷蘭番茄單產最高,達50.7公斤/㎡,印度番茄單產僅為2.5公斤/㎡。2014年,中國番茄單產超過5.27公斤/㎡。
番茄喜溫喜光,在中國西北和東北廣泛種植,提高了當地農民的經濟收入。民國時期,民間視番茄為經濟作物加以種植。據《燕京農訊》透露:“本所種植者每畝約產八千斤。……本場所產者平均每斤當洋一分,故八千斤可得八十元,通常三四口之人家有西紅柿二株足以供給應用。”表明種植番茄足以滿足普通家庭的日常需要。
2019年,中國出口番茄19.64萬噸,收入2億元美元,出口番茄醬96萬噸,收入7.23億元美元,小小的番茄帶動了大大的產業鏈。“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番茄經歷了200年的黑暗時刻,迎來了喜大普奔。番茄的一小步,美食的一大步。
作者:計白當黑  校正/編輯:莉莉絲
參考資料:
【1】劉玉霞 《番茄在中國的傳播及其影響研究》
【1】Holiso 《扒一扒番茄的“黑歷史”》
【1】肖瑜等 《番茄發展傳播史初探》
文字由歷史大學堂團隊創作,配圖源於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2289 字。

轉載請註明: 身負狼桃惡名的番茄如何逆襲,成為餐桌的寵兒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