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俗語:“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下半句更是經典,說透人性

由 弓四清 釋出於 綜合

惻隱之心,出自《孟子·告子上》。當我們看到遭受災禍或者是不幸的人時,往往會產生同情心,所以這惻隱之心一般是針對於弱者來說的。


最容易讓人產生惻隱之心的多來自婦女、孩子和老人,一位白髮蒼蒼的老者,無依無靠淪落到街邊乞討,衣衫襤褸、滿手的口子,你忍心拒絕嗎;一個在地震中失去雙親的孩子,卻依然堅強樂觀的繼續生活,你能不為之動容嗎?

他們是真正的弱者,是真正可憐的人,我們都願意伸出援手儘自己的綿薄之力來幫助他們。然而生活中卻偏偏有人利用大眾的同情心,透過賣慘的方式騙取人們的同情,這樣的人就是假可憐,是可恨之人。

有一句俗語就是專門說給這些人聽的:“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同情弱小、幫助他人是人之常情,是美德,但是你的好心,不能用錯物件,這個時候就該“鐵石心腸”。


當我們從媒體上看到越來越多的行乞事件都是假的,很多的賣慘都是營銷手段時,就會將這些同情心慢慢收起,變得冷漠。

前段時間火爆網路的“水泥西施”,在鏡頭前她是一個為了生活努力打拼,照顧患病丈夫不離不棄,雖然被水泥袋壓彎了腰,但是依然堅毅樂觀的形象。賺足了大家的眼淚,人們紛紛為她打賞和轉款,幫她渡過困境。可鏡頭一轉她卻是個青春靚麗、開著超級跑車的少女,直到事情曝光終於消失在大眾面前。


當你的善意受到了欺騙,你還願意去幫助有困難的人嗎,你的同情心還在嗎?

古往今來,無論是在歷史上,還是在文學作品中,總能看到這些可憐又可恨人的身影。宋後廢帝劉昱4歲立為太子,8歲結婚,10歲就當了皇帝。他從小天資聰穎,有著過目不忘的本領,但是卻沒有用在正道上。他殺人如麻、狂悖殘暴,終在七夕這一天死在了侍衛的刀下,直到死時也不過是個十五歲的少年。他可憐嗎?但是卻更可恨。

《水滸傳》中的陸虞候,自幼與林沖便是同鄉、好友甚至成了兄弟。後來陸虞候落難的時候林沖幫了他一把,把他介紹到太尉府工作,算是對他有恩。但是沒想到陸謙這個人卻恩將仇報、心腸歹毒,處處置林沖於死地。他本是可憐之人,卻又可恨之極,林沖終與他恩斷義絕,槍挑陸虞候。


所謂“生米恩,鬥米仇”,演員孫儷曾經資助過一個高一的學生向海清,承諾一直資助到其大學畢業,但是卻在向海清剛上大一時就停止了資助。事後得知向海清嫌每月500元的生活費不夠花,向孫儷母女索要。一個有手有腳的大學生,怎麼就不能自己打工來掙回自己的尊嚴呢。他的經歷固然可憐,但是貪得無厭地要求別人無條件的一直為你,就可恨了。說好的幫人幫到底,你為啥不送我上天?

“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這上半句聽過的人很多,但是知道下半句的人卻非常少:“可恨之人,必有可悲之苦”,那句話又是什麼意思呢,我們一起來看一下。


魯迅先生筆下的孔乙己,固執的活在自己的世界裡,終日不忘的就是那茴字的四種寫法。沒錯,他是科舉制度的犧牲品,死讀書,渴望追求功名利祿卻連個秀才都沒撈到。穿著破舊的長衫,窮困潦倒。

相信每一個看到孔乙己的人都會為他的遭遇感到同情,這樣一個可悲之人,為什麼會說他是可恨的呢?因為他好吃懶做、鄙視勞動,被封建思想荼毒,是個迂腐的文人,也因偷竊而遭丁舉人的毒打。真真應了魯迅先生那句話:“哀其不幸,怒其不爭”。


《神鵰俠侶》中的李莫愁,江湖人稱赤練仙子,金庸說她是個十惡不赦的大魔頭。這樣一個可恨之人,卻也是因為遇到渣男為情所傷,後來李莫愁的所有行徑皆因此而起,包括她整日吟誦的“問世間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許”。這是一個可憐又可悲的孤獨女人,造化弄人,竟完全黑化。

“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如果我們只知其一,必然會收起同情心;但是當我們知道了“可恨之人,必有可悲之苦”時就會理解和了解現實社會的不容易。人生而複雜,不能單純的判定一個人的好壞,只是經歷不同,心境不同罷了。這兩句話連在一起,相互補充,讓我們更加看清人性的多面性。

參考資料:《孟子·告子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