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中國人民沉浸在春節和北京奧運會雙喜臨門之時,立陶宛現在的日子可不好過。綜合多家媒體報道,近日,許多歐洲的大型企業對立陶宛相關部門下最後通牒,如果沒有辦法緩和與中國的關係,這些企業很可能終止與立陶宛的合作,甚至關閉在立陶宛的生產線和工廠。
多國企業對立陶宛政府施壓
在臺灣問題上持續挑釁中國的立陶宛,現在終於自食惡果。一些跨國企業向立陶宛政府表示,如果不能緩和與中國的關係,就會將其在立陶宛的生產基地轉移到別國。顯然這對於立陶宛是最不能忍受的,因為這可是直接的經濟損失。
一直以來,立陶宛都被視為歐盟的“代工廠”。由於其各種優惠的政策和低廉的人工,讓包括德國等不少歐盟國家的大型企業都在立陶宛開設工廠或者是建立生產線。然而自從立陶宛挑釁中國,導致雙方關係急轉直下之後,許多國家的企業開始和立陶宛劃清界限,生怕立陶宛政府一系列瘋狂的行為讓自己蒙受損失。
立陶宛政府為自己的錯誤買單
根據2020年的一組資料表明,中國在立陶宛的投資當年僅有八千多萬歐元,從表面上看立陶宛挑釁中國似乎損失不大,然而立陶宛卻忽略了間接與中國發生貿易往來的數字。根據歐盟多國的大型企業反應來看,這一損失不可估量。
現在,包括德國知名的生物燃料生產商以及一家大型汽車配件企業都已經向立陶宛下了最後通牒,這些國家都表示中國市場十分重要。有一家德國公司的CEO甚至明確表示,在歐盟27個國家中,“立陶宛是唯一一個不再擁有全球市場的國家”。
之前,雖然立陶宛國小民寡,但好歹是在全球市場這個“牌桌”上。現在的情況看來,如果立陶宛不尋求積極與中國緩和關係,立陶宛有可能從“牌桌”上直接被罰下去。一旦罰下“牌桌”,想要再重新入局顯然就很難了。
從2021年11月下旬開始,立陶宛成立了“駐立臺灣代表處”到現在也就兩個多月的時間,顯然立陶宛已經撐不住了。之前立陶宛總統瑙塞達已經公開認錯,然而立陶宛外長卻一直叫囂要將中國訴至世貿組織。現在立陶宛政客要做的不是各執一詞、像老媽子一樣吵架,而是應該想一想,認真思考如何保住自己歐洲工廠的地位。
部分資訊參考來源:環球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