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不到的“遠方”跨不過的“心坎”

“你們是想要憋死我呀,我就想出去遛彎兒……”今年81歲的王先生家住淄博市張店區,因為疫情和天氣關係,家人多次“嚴令”他禁止出門,日常物資也由家人採購帶去,可把王先生給“憋”壞了。最近,南京疫情傳播鏈再延長,一年半以來的疫情反覆,帶給人們最大的壓力是不確定性,這無形的壓力對老年人心理來說是個不小的挑戰。

疫情“受困”影響老年人身心健康

如今,由於新冠肺炎疫情的反覆,老人們的活動範圍也受到了限制。獨居的老年人被勸導儘量不要出門,許多的養老機構也陸續實施了封閉式管理,停止了老年人的各種聚會活動,家屬也不得隨意探視。在這種情況下,老年人原本就不多的人際互動急劇減少,其生活方式也發生了很大的轉變,這也嚴重考驗著老年人的生活適應能力。

對此,國家職業心理諮詢師、青島凡敬心理研究院資深專家徐智鵬認為,有些老年人可能由於正常的社交活動受到限制,生活規律被打破,隨疫情反覆出現波動的焦慮、抑鬱等情況,甚至出現心因性疾病,如沒有明顯病因的血壓升高,胸悶憋氣等症狀出現,體檢也沒有器質性變化,就要考慮可能是心理因素造成的。

資訊繭房導致對疫情認知受限

“網上傳言說中山路有疫情了。”青島市市南區65歲的李女士和小區鄰居們熱烈討論著所謂“在身邊的疫情”。儘管這證實是一則謠言,但不管是與人維持互動,還是接受疫情相關的新資訊,許多老年人依賴於“道聽途說”的朋友圈,缺少主動查詢權威資訊和求證闢謠的能力。所以,他們的生活方式在疫情中受到了很大的挑戰。尤其是缺乏子女照顧的空巢老人,以及患有慢性疾病、行動不便的老人,他們的心理健康問題會比普通老年人更加嚴重。

另外,面對疫情,有些老年人會覺得,疫情不會傳染到自己身上,甚至不會降臨到周圍人的身上。徐智鵬提到,老年人社會經驗豐富,心理抗壓能力優於年輕人,但思維能力、反應速度明顯下降,同時資訊獲取渠道較為單一,造成資訊繭房效應,影響對外界資訊的正確判斷。

多管齊下度過心理之“疫”

專家建議,老年人在疫情之下保持健康心理狀況,應該做到以下幾點:

首先,生活規律化。可以做簡單的預案,例如多增加戶外活動時間,利用社交媒體與親人交流,如遇到要隔離的情況或者熟悉的購物環境需要暫時封閉,學習一下手機購物或者讓子女幫忙代購等等。其次,學習一些技能。這些技能可以是學習語言、操作平板電腦、攝影繪畫、剪紙書法等等,原本不掌握的技能都可以嘗試。新的技能學習可以輕度挑戰大腦,既保持大腦活力,又可以疏解情緒。最後,是學會求助和獲取有效資訊渠道。對於疫情疾病等資訊,應該多關注權威機構釋出的內容,例如衛健委、疾控中心等。如果不知道如何獲取,可以多問問子女或晚輩。

除了老年人自身以外,子女也是老年人們很重要的支援力量。子女們可以藉由這次機會,多關心家中的長輩,讓父母感受到子女們的愛和陪伴。

找記者、求報道、求幫助,各大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尋微信小程式“壹點情報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體記者線上等你來報料!

去不到的“遠方”跨不過的“心坎”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1207 字。

轉載請註明: 去不到的“遠方”跨不過的“心坎”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