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筆:明珠
定稿:蘇子後
當孩子犯錯時,到底要不要打孩子呢?有的父母認為肌膚止痛能讓娃長記性,不打不成器,而有的父母則認為簡單粗暴的體罰只會破壞親子關係,到底要不要打呢?
捱打與不捱打的孩子,長大後差異大1、性格差異
經常被父母打的孩子,性格比較膽小,普遍聽話懂事,可是遇到事情往往需要徵求父母的意見,不敢擅作主張,缺少主見。而有的孩子因為父母的長期打罵,內心壓抑難過,不良心理長期得不到釋放,進入青春期後會變得特別叛逆。
文中配圖均源於網路,圖文均無關
2、表達能力的差異
棍棒教育粗暴簡單,是最低端的一種解決問題的方式,如果父母不懂得溝通,孩子的表達能力會受到限制,長期如此,他們會壓抑自身的需求和情感,不懂得與人相處,遇到問題不知如何合理解決,另外,打孩子容易扼殺孩子的天性,讓他們做事中規中矩,缺少靈活性。
3、親子關係的差異
經常被父母打罵的孩子,內心要麼恐懼,要麼就是怨恨,很難與父母親暱,很少跟爸爸媽媽撒嬌,親子之間總是隔著一道牆。如果孩子長期在父母身上得不到尊重和理解,會逐漸對父母失去信賴,孩子容易產生孤獨感、無助感,親子關係會慢慢疏遠。
看到這裡,你肯定覺得不能打孩子,其實不然,遇到某些特殊情況,如果不及時糾正,可能影響孩子一生。
案例劉女士的兒子壯壯非常調皮,經常在學校裡惹事,不僅欺負同學,還會頂撞老師,是出了名的“小霸王”,老師多次要求劉女士能夠注重家庭教育。
可劉女士夫婦因工作忙,對壯壯疏於陪伴,內心難免有些愧疚,對孩子千般萬般好,即使是犯錯了也不忍心打罵,正因如此,壯壯十分驕縱霸道,動不動就愛發脾氣,甚至各種無理取鬧威脅劉女士。
儘管有時候劉女士很生氣,可她總是一而再再而三地忍耐,她覺得孩子還小,等到長大了自然就懂事了,可是孩子如今都8歲了,在學校的表現不盡人意,讓老師倍感無奈。
俗話說,三歲看大,七歲看老,孩子的某些不良行為如果在小時候得不到及時的糾正,長大後會習慣如此,這種以“孩子還小”為藉口的輕易放過,只會助紂為虐。
當孩子犯了原則性錯誤、屢教不改、明知故犯,甚至觸及道德和法律時,父母該打就打,尤其是對父母發脾氣、不尊重長輩、喜歡動手打人等行為,如果反覆說教不聽,可以採用懲罰的方式讓其長記性,為自身行為付出代價,以便養成良好的性格。
正所謂,養不教父之過,適當的棍棒教育不僅能能起到警示作用,樹立父母的威嚴性,還能規範孩子的行為,讓其意識到不對,建立一個正確的規則感和價值觀,他們可能長大後更加優秀,更能約束自身的行為。犯了錯誤卻沒有捱過打的孩子,可能會因父母疏於威嚴管教變得目中無人,不能很好地約束自身的行為,更容易捅婁子、幹壞事。
需要注意的是父母在打孩子時一定要控制好自身的情緒,萬不可在氣得暴跳如雷時打孩子,都說衝動是魔鬼,此時你是情緒的奴隸,這會兒打孩子只是單純的洩憤,往往會欠缺分寸誤傷孩子。
總而言之,父母在打孩子時要張弛有度,既能讓孩子長記性,又不對其身心造成影響。
兩個年齡段的孩子打不得1、0~3歲
0~3歲的孩子心智不夠成熟,他們某些在父母眼裡的錯誤行為只是為了滿足心理需求,父母的質問和打罵,只會讓其焦慮、敏感、缺乏安全感。並且,這個年齡段的孩子身體發育並不成熟,有的家長脾氣上來了很難控制住情緒,可能力度不當,造成不可逆的身體傷害。
2、青春期
青春期的孩子比較叛逆,他們的自尊心很強,父母如果此時動手打孩子,會讓其感覺到人格被侮辱,得不到尊重和理解,由於身體和心理的特殊發育,青春期孩子的情緒波動較大,行為表達異常激烈,父母的打罵很容易激起孩子的衝動情緒,做出出格之事,這無疑是將娃往火坑裡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