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9月27日電 (國際觀察)近觀美國抗疫失敗的五大惡果
新華社記者
眼下,美國新冠死亡病例數仍在增長,新冠後遺症折磨病患,通脹不斷加劇,經濟面臨衰退,社會撕裂加深……人們可以清楚地看到新冠疫情依舊在多個層面嚴重困擾著美國。
2022年5月12日,美國紐約一座法院降半旗悼念新冠逝者。新華社發(郭克攝)
死亡:百萬之殤
美國插畫師史蒂夫·布勒德納最近出版了一本名為《在美國的生與死:2020至2022年美國每日紀實》的肖像集。自美國新冠疫情開始肆虐起,布勒德納幾乎每天都會畫一幅與疫情有關人員的肖像畫,從感染新冠去世的名人和普通人,到因病床已滿而無奈拒收病人的醫護人員,再到鼓吹經濟比抗疫更重要的政客,這本肖像集真實反映了美國政府抗疫失敗所帶來的慘痛代價。
美國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9月26日釋出的資料顯示,美國累計新冠確診病例已逾9587萬例,死亡逾105萬人,超過了南北戰爭和第二次世界大戰給美國帶來的死亡人數之和。
這是2021年9月6日在美國紐約布魯克林拍攝的一處臨時停屍場記憶體放新冠患者遺體的冷藏車。新華社記者 王迎 攝
今年8月底,美國疾控中心釋出報告說,2021年美國人均預期壽命較前一年縮短近1歲。這是該項資料連續第二年下降,報告指出新冠疫情是首要原因。據美國媒體報道,在新冠疫情肆虐的2020年和2021年,美國人均預期壽命兩年降了近3歲,上一次出現如此降幅還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
美國《大西洋月刊》撰文指出,美國最近兩屆政府在抗疫問題上反覆折騰,共同點都是不負責任,將疫情風險轉嫁給民眾。
後遺症:長久之痛
針對美國總統拜登日前關於新冠疫情大流行“結束”的表態,美國一些新冠後遺症患者9月19日在白宮外仰身躺倒,手舉標語高喊“大流行並未結束”,譴責政府忽視新冠後遺症給人們健康帶來傷害。
這是2021年1月22日,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蒙特貝洛市貝弗利醫院,醫護人員在“新冠病區”治療病人。新華社發
新冠後遺症又被稱作“長新冠”,症狀包括疲憊、心動過速、呼吸急促、認知困難、慢性疼痛、感官功能異常、肌肉無力等。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韋克斯納醫療中心醫生阿倫·弗裡德伯格眼下正參與新冠康復專案,他描述了許多新冠後遺症患者的感受:不少人“不能思考,不能呼吸”,有的人一直無法工作,因為感染新冠兩年後症狀依舊存在,有的人甚至只能臥床。
美國疾控中心、美國普查局等聯邦機構今年6月開展的調查發現,超過40%的美國成年人感染過新冠病毒,其中19%自述至調查時仍有新冠後遺症。美國智庫布魯金斯學會今年8月釋出的研究報告顯示,約有1600萬處於工作年齡的美國人稱自己有新冠後遺症。美國因“長新冠”而失業的人口約為200萬至400萬,每年工資損失合計約1700億美元。
民生:通脹之艱
“所有東西都漲價,這太離譜了。”住在美國邁阿密的傑奎琳·羅德里格斯在接受《華盛頓郵報》採訪時說,“現在我不得不根據食品價格決定吃什麼,不敢買任何昂貴的東西。”
羅德里格斯只是諸多在通脹漩渦裡掙扎的普通美國人之一。美國勞工部9月13日公佈的資料顯示,今年8月美國消費者價格指數同比增長8.3%,漲幅維持在歷史高位,其中食品價格同比攀升11.4%,創1979年5月以來最大同比漲幅。美國全國公共廣播電臺、羅伯特·伍德·約翰遜基金會和哈佛大學陳曾熙公共衛生學院今年8月共同進行的一項民調發現,年收入低於5萬美元的美國家庭中有30%在疫情期間耗盡了全部儲蓄,其中近三分之二的家庭已經難以支付各種日常開銷。
2022年9月13日,顧客在美國紐約一家商店購物。新華社發(郭克攝)
由於無法有效控制疫情,美國政府就無法從根本上緩解疫情對經濟的衝擊,只能尋求以寬鬆的財政和貨幣政策刺激經濟。自2020年3月以來,美國政府推出了一系列超常規的量化寬鬆貨幣政策和多輪大規模財政刺激計劃,包括特朗普政府約2.3萬億美元的一攬子支出法案和拜登政府1.9萬億美元的“美國救助計劃”等。不少經濟學家指出,如今美國通脹飆升、民生艱難的局面,正是美國政府不負責任的財政和貨幣政策帶來的惡果。
經濟:衰退之危
9月15日,一些美國鐵路公司與工會達成“臨時協議”,避免了美國30年來的首次鐵路工人大罷工。但目前美國西海岸碼頭工人與僱主之間的談判仍處於僵局中,碼頭的集裝箱正越積越多。
疫情下,許多勞動者因感染新冠病毒而無法工作,部分人因新冠後遺症長期無法重返崗位,還有一些人寧可拿救濟金也不願工作,這就導致在職者不得不承擔更多工作,加之工資漲幅遠趕不上通脹,員工們普遍要求提高待遇,為此發起一輪又一輪的罷工。
這是2022年6月22日在美國華盛頓拍攝的美聯儲大樓。新華社記者 劉傑 攝
美國抗疫失敗導致勞動力市場扭曲、供應鏈不暢、生產效率下降,這進一步加劇了通脹並使經濟形勢惡化。為遏制通脹,美聯儲今年3月以來連續大幅加息。美國企業研究所經濟學家德斯蒙德·拉赫曼指出,如果大幅加息刺破美國股市、樓市和債市泡沫,不僅可能引發美國經濟的深度衰退,也會令本已非常困難的世界經濟雪上加霜。
社會:撕裂之深
今年3月,來自美國各地的許多民眾驅車來到馬里蘭州參加集會,抗議政府的抗疫政策。有的車上掛著標語:“這不是科學而是政治學。”
新冠疫情暴發以來,抗疫成為美國黨爭的新領域,民主、共和兩黨大搞“否決政治”,政客間的“指責遊戲”沒完沒了,連戴口罩、接種疫苗這種最基本的防疫措施也被貼上政治標籤。可以說,疫情進一步暴露和加劇了美國社會的撕裂。
美國擁有充足的疫苗供給,但疫苗推出後死於新冠的美國人比疫苗出現前還多。究其原因,美國約翰斯·霍普金斯-布隆伯格公共衛生學院副院長喬舒亞·沙夫施泰因指出,一些媒體和政客發出錯誤資訊誤導民眾,使得許多美國人將接種疫苗視為一種“政治宣告”,而不是一個事關健康的決定。
2022年1月23日,人們在美國首都華盛頓參加遊行活動,反對新冠疫苗強制令等多種防疫措施。新華社發(阿倫攝)
受政治極化影響,美國反科學風潮盛行,社會撕裂不斷加深,抗疫措施難以有效推行。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公共衛生領域專家戴維·羅斯納認為,美國抗疫失敗不僅是醫療體系的失敗,更是意識形態的失敗。美國《國會山報》指出,美國民眾不信任政府,而各方几乎沒有采取任何措施來重建這種信任,美國目前的脆弱程度比許多人意識到的更為嚴重,已淪為“脆弱合眾國”。(參與記者:張遠、宋盈、杜白羽、黃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