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日報評論員周劼
據新聞報道,隨著中國語言資源保護工程一期目標的達成,我國已經建成了世界上規模最大的語言資源庫。這個資源庫裡收藏著語言工作者們為期5年所調查蒐集到的123種語言和全國各地方言的原始語料資料1000多萬條,其中音訊資料超560萬條,影片資料超500萬條,總容量達100TB。
5年建成世界最大的語言資源庫,和語言工作者們辛勤而高效的工作成效息息相關。據悉,我國語言資源保護工程一期專案涉及到的參與機構就有350多家,投入專業技術人員4500多名,語言方言發音人9000多人,舉辦培訓班57期,培訓人次達4700餘人次,在全國範圍內鍛鍊、造就了一支優秀的語保人才隊伍。這和國家對語言資源保護的強大決心和舉措密不可分。
隨著語言資源保護工程二期的啟動,標誌著我國正在全力打造促進語言資源開發利用的合理機制,在大力推廣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同時,也在科學保護漢語方言和少數民族語言資源。
以前我們常說,語言是軟實力,一個國家乃至全世界,一種語言的通用程度,常常是背後國家文化影響力的體現。然而,近幾年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語言根本就是硬實力。從一個人的語言能力和收入的正相關,到一種職業的語言排他性標準認定,到一個行業對語言的大力開發,再到一個國家語言的經濟貢獻度,一個個的資料指標無不顯示語言越來越“硬”,越來越成為文化創意的母題,產業發展的動能。
語言之所以越來越“硬”,就在於它是一種資源,像能源像礦物一樣。如專家所言:“以它的物質結構系統,承載著豐富、厚重的社會文化資訊,為社會所利用,能夠產生社會效益和政治、經濟、文化、科技等效益,所以是一種有價值、可利用、出效益、多變化、能發展的特殊的社會資源。”也就是說,語言是文化的石油,是社會的金礦,對它的保護、開發和利用,就像挖寶,是能產生政治、經濟、文化、科技等多方面的效益的。
想想我們普通人拿出手機,諸如搜尋引擎的語言識別、社交軟體的語音輸入、輸入法的各種字型檔、電紙書的閱讀、出國的翻譯軟體以及日常的拍圖識字等等,這些平臺、網站、APP、小程式,哪一個不是利用語言培育廣大的市場、導引巨大的流量、產生創新的科技,形成前沿的產業?語言應用場景十分寬泛,而一個國家的軟硬實力,也都從它生生不息的語言資源累積中獲得助益。
想把語言資源保護、利用、開發好,首先得探寶,得摸清家底。世界上規模最大的語言資源庫就是我們的家底,隨著語言資源保護工程的有序推進,這份家底肯定越來越厚實,它既是一個國家語言資源的導航圖、一個時代語言的生態圖,也是各個地方的文化資料庫、文化遺產的傳承庫;既是搶救記錄和儲存瀕危語言的保護平臺,也是促進文化和社會經濟發展的創意平臺。
【編輯:丁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