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洋:德國社會未偏離“穩健”主方向

德國第20屆聯邦議會選舉將於9月26日舉行,目前僅剩不到兩週時間,選情進入白熱化階段。今年德國大選是自2005年以來首次沒有默克爾的選舉。德國在經歷長達16年的“默克爾體系”後,國內政局走向、歐盟的發展或都將隨之調整,這種調整甚至也會影響到未來中德關係。

陸洋:德國社會未偏離“穩健”主方向

德國大選是觀察該國社會不同人群價值觀和處事態度變化的“晴雨表”。由於受到更多年輕群體的支援,在德國國內和外交問題上相對更為激進、高調的綠黨上半年被普遍認為是“黑馬”,在德國報紙雜誌中佔據了不少版面。但隨著7月德國遭遇歷史罕見的洪災和8月阿富汗局勢陡變,德國的選情出現了新的變化。在默克爾最近兩屆總理任內都扮演政府內合作黨角色的社民黨,民調支援率超過默克爾所在的聯盟黨,為15年來首次,而綠黨的支援率卻一降再降。

在12日晚舉行的大選前第二場電視直播辯論中,聯盟黨、社民黨和綠黨的三名總理候選人展開激烈交鋒。辯論結束後,德國電視一臺對觀眾進行的即時民調顯示,41%受訪者支援社民黨的肖爾茨,27%受訪者支援默克爾的黨內接班人拉舍特,綠黨的候選人貝爾伯克僅獲得25%的支援率。對比兩週前首場辯論後的民調,肖爾茨的支援率優勢在擴大。

如今歐洲多數年輕人價值觀普遍比較偏左翼和激進,與上一代不同。德國也是如此。所以,綠黨和選擇黨,還有以前的海盜黨都比較擅長吸引年輕人。尤其是兩德統一後成長起來的年輕人,更崇尚自由,更重視個人價值的實現。德國上一次比較大的社會價值觀的變化,就是2015年難民危機以及民粹主義的興起,從而導致右翼選擇黨的崛起。但是,年輕也意味著執政能力不夠、經驗不足、影響有限,很難在政權執行和國家治理中處理較為複雜的問題。相對而言,老一代德國人成長於二戰後的年代,重視秩序且服從感更強,以國家為上。再加上德國在政治態度上總體是“橄欖形社會”,年輕人隨著年齡的增長和社會閱歷的豐富而轉入偏向成熟、穩健的群體。前些年勢頭很猛的選擇黨如今越來越疲弱部分就緣於此。

這形成了德國選舉中的一種現象:越是靠近大選投票日,平日裡作為“沉默大多數”的中老年人群越是會站出來為他們認為更穩健、更有政治經驗的政黨和政治家投票。這一點從關於三位候選人執政能力的民調中也能反映出來,有49%受訪者認為肖爾茨能力最強,拉舍特獲得26%支援率,而貝爾伯克只獲得18%的受訪者支援。

實際上,在選舉制度方面,德國也對激進和極端進行了“過濾”。德國在選舉上採用的是混合選舉制,每個選民在選票上要做兩個選擇:第一票用來選舉自己選區中的一位政治家進入聯邦議院擔任議員,第二票用來選舉政黨。聯邦議院的一半議席給直選議員,議席的另一半根據各政黨的州提名名單分派。第二票其實決定了議會中的權力格局。為了限制小党進入議會,避免選票過於分散,德國還規定了一個“5%條款”,即總得票率低於5%的政黨不得進入議會組成議會黨團。這一選舉制度使一黨單獨組閣機會較少,政黨聯合執政成為常態,反映在聯合執政後的政策上會相對保守穩健,激進的改革或方向調整較難得到透過。

不可否認的是,近年來德國政黨的碎片化日益加劇。目前第19屆聯邦議院中709個議席由7個黨派佔據,它們分別是:基民盟、基社盟、社民黨、德國選擇黨、自民黨、左翼黨和綠黨。分散的議席雖然反映出德國社會多元的價值觀,提升了議會民主多樣性,但也意味著更難達成一致的意見(歐洲議會也呈現出這一特點)。進入21世紀,大聯合政府已經出現三次,兩個大黨的聯合執政雖然代表了選民的大多數,但並不符合聯盟黨和社民黨兩個傳統大黨的各自意願,而是無奈的選擇。這些年聯盟黨和社民黨為了爭取中間的大多數選民,政策逐漸趨同。這種長期的中間道路導致這兩個黨的一些基礎選民流失到其他的右翼和左翼政黨。

在此次德國大選中,中國也成了一個議題,這是之前選舉所沒有的。各黨在競選綱領中幾乎都涉及了中國政策,切入的角度包括地緣政治挑戰、市場準入條件和人權狀況等,而每個政黨關注的角度都有所不同。拉舍特曾多次表示,中國是競爭者和制度性對手,但同時也是合作伙伴。貝爾伯克則一再表示,德國的對外政策應告別默克爾時代的含混不清,突出價值觀導向。她主張對中國採取更為強硬的貿易政策,捍衛歐盟的安全利益,並更加堅定地為人權發聲。德國《經濟週刊》的分析文章認為,相比之下肖爾茨如果贏得選舉,其對華政策可能是一種“決心和謙遜的混合”:有決心擴大歐洲在一個多極世界的分量和影響,同時對向中國施壓的可能性持現實看法。社民黨的外交政策專家施密特表示,肖爾茨肯定不主張“一場新的冷戰”。

政黨的競選綱領只能反映出部分政策傾向,不能等同於組閣後的政策。除了政黨以外,利益集團是德國政治過程中必不可少的部分,這些利益集團包括企業團體、勞工團體、宗教利益集團等,與政府保持著極為密切的聯絡,德國政府在政策制定過程中都需要與相關團體磋商。默克爾時代的落幕並不是現有德國對華政策的完結。中德關係需要向前看,競選正酣之時也是未雨綢繆、積極佈局之時,中德兩國應以理性和務實的態度充分發掘兩國關係中的發展機會。(作者是清華大學“一帶一路”戰略研究院研究員)

來源:環球時報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2072 字。

轉載請註明: 陸洋:德國社會未偏離“穩健”主方向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