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記者 陳潤澤
2020年對於美國來說是極為動盪的一年,“混亂”“對抗”“死亡”成為這一年美國社會的代名詞。從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席捲全美且美國在疫情政治化“泥潭”裡越陷越深致疫情失控,到5月警察暴力執法及系統性種族歧視誘發全美大規模遊行,再到11月大選後特朗普堅稱“選舉被操縱”引發的法律訴訟潮及兩黨對立,2020年的美國可謂“亂象”紛呈。
雖然12月14日,美國各州選舉人已正式投票,美國前副總統、民主黨人拜登贏得306張選舉人票正式當選總統,但仍有部分共和黨議員表示要繼續“爭鬥”到明年1月6日(國會議員正式表決是否接受選舉人投票結果的日期)。可以預見,2020年的美國“亂象”還將延宕到2021年。
“美式抗疫”如同鏡子
新冠肺炎疫情貫穿了美國整個2020年。白宮政治干預疫情防控,使美國成為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最嚴重的國家。目前,美國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已超1665萬例,累計死亡病例超過30萬。
令人瞠目的是,美國總統特朗普在疫情防控問題上枉顧科學,曾發表“喝消毒液可以殺死病毒”的言論,引發美國國內譁然。與此同時,特朗普、美國國務卿蓬佩奧等手握權柄的政客奉行政治優先策略,在不斷貽誤戰“疫”時機致使疫情惡化後,為掩蓋自身失誤,他們又對內隱瞞、對外“甩鍋”。
縱然疫情形勢日趨嚴峻,但在大選之年,美國一些政客對此渾然不顧,甚至將疫情當作黨爭工具。兩黨互相指責對方將疫情政治化。為拉選票,多位總統大選參選人不顧公共衛生專家警告,接連舉行大規模競選活動,大幅加劇病毒傳播風險。
雪上加霜的是,經濟刺激計劃及疫情救濟法案數月來在美國國會一次次因兩黨分歧難產,遲滯美國經濟復甦步伐、加劇民生狀況惡化。
美媒分析指出,久未透過疫情救濟法案和經濟刺激計劃的風險巨大。如果立法者不能就此達成共識,大約有1200萬美國人可能在12月底前失去失業救濟。此外,暫停驅逐令將在今年年底前到期,這將使3000萬至4000萬租房者面臨失去房屋的風險。
可以說,“美式抗疫”如同一面鏡子,照出了亂象叢生的美國真實的模樣,更有種種亂象之下,美國政治、經濟、立法、社會生活長期隱匿的沉痾痼疾。
種族歧視頑疾難治
2020年,美國社會除遭遇自然界的病毒外,另一種“病毒”同時暴發,即種族主義毒瘤。
今年5月非洲裔男子喬治·弗洛伊德死於警察暴力執法事件,成為美國長期積累的種族矛盾新一輪爆發的導火索。“黑人的命也是命”運動所引發的大規模街頭抗議活動,重新喚起人們對種族歧視問題的關注。即便時間已經來到2020年底,由此引發的騷亂也仍未平息。
在持續爆發示威活動的同時,美國多地仍相繼發生或曝光警察在沒有明確和正當理由情況下致黑人死亡或槍擊黑人事件,這令反對警方暴力執法和種族歧視問題的示威和抗議活動久久不絕。
當地時間12月4日,美國俄亥俄州非裔青年小凱西·古德森手中的三明治被誤認為是槍支,遭到執法人員從背後射殺。繼弗洛伊德事件後,這一事件再度引發美國民眾極大憤慨。12月12日,俄亥俄州首府哥倫布市爆發抗議活動,數百名當地居民手持標語抗議警方暴力執法和種族歧視問題。
分析人士認為,美國種族撕裂的根源主要在於經濟的不平等和社會對少數族裔的不公。儘管示威抗議不斷,但美國種族歧視以及警察暴力執法的頑疾依然難治。
特朗普仍一意孤行
在今年的美國大選中,特朗普和拜登賺足了全世界的眼球。從大選投票落下帷幕開始,特朗普就一直拒絕承認敗選。這場少見的混亂大選,將美國政治制度的深層弊病、兩黨的無解分歧、社會群體的高度撕裂,清晰展現在世人面前。
即便12月14日的選舉人投票已確認拜登當選總統,特朗普仍表示推翻2020年大選結果的嘗試“還沒有結束”。
美國最高法院12月11日決定,不受理得克薩斯州旨在推翻賓夕法尼亞等4個關鍵“搖擺州”總統選舉結果的訴訟。這是美國最高法院近期第二次拒絕共和黨人在州層面提出的有關大選結果爭議的上訴。其實,在大選結束後,特朗普團隊在多州就部分選票合法性、計票透明度等問題提起至少30項訴訟,但幾乎全部被駁回或未被受理。州法官們普遍認為大規模選舉舞弊的指控站不住腳。
眼下,雖然特朗普挑戰選舉結果的法律訴訟陷入困境,但他仍拒絕承認失敗。特朗普在13日播出的福克斯新聞採訪中仍堅持“選舉舞弊”的說法,並表示儘管最高法院再次駁回相關訴訟,但他的法律團隊仍將繼續挑戰選舉結果。
在這樣的情勢下,等著接手國家大事的拜登有些進退維谷。而在白宮之外,特朗普的支持者與反對者屢次爆發流血衝突。
根據議程,美國新一屆國會將於明年1月6日召開參眾兩院聯席會議,清點選舉人票,並宣佈總統選舉獲勝者。部分共和黨議員已表示,要堅持“爭鬥”到明年1月6日為止。
看來,雖然美國參議院多數黨領袖麥康奈爾等多數共和黨人已承認拜登贏得美國總統大選並向他表示祝賀,但特朗普本人、他的支持者及少數共和黨人仍會將美國大選的紛爭帶到2021年。
立法領域難現亮點
在總統換屆選舉的同時,美國參眾兩院有大量議員席位改選,美國會進入“跛腳鴨”會期。從大選結束到明年1月新一屆國會議員正式履職,美國國會很難在這段“跛腳鴨”會期內透過重要法案。
再加上大選年兩黨愈發嚴重的對立,多項重要法案因兩黨分歧宣告流產。而在兩黨達成一致的法案中,除涉及民生、經濟領域外,許多都是將對地區局勢產生負面影響的法案。
2020年,雖然由於兩黨分歧,立法領域難現亮點,但在司法領域,一些關乎教育、經濟、民生的大案要案仍受到人們的關注。
10月20日,美國司法部起訴科技巨頭谷歌公司,要求法院裁定谷歌在維持搜尋和搜尋廣告方面的行為是非法的,並認為谷歌與手機制造商的獨家交易保護了其壟斷地位。該案不但是美國近20年來最大的反壟斷訴訟,還可能成為整個科技行業面臨的一次重大考驗。臨近年底,美國46個州和聯邦政府於12月9日向社交媒體巨頭臉書發起訴訟,指控其濫用數字市場中的支配地位,從事反競爭行為。
另一引發矚目的案件是美聯邦最高法院將複審的哈佛招生歧視案。11月12日,美國一家聯邦上訴法院裁定,哈佛大學沒有違反聯邦民權法,維持了地方法院在2019年的一項裁決,並將此案提交最高法院複審。不過,美國司法部在此案中公開支援亞裔學生,還於10月對耶魯大學也提起類似訴訟。上述案件的最終結果或將在2021年才能揭曉。
此外,在今年的美國法律界,最引人矚目的事件是10月27日美國最高法院新任大法官巴雷特宣誓就職。美國聯邦最高法院的保守派優勢隨之進一步擴大。分析人士認為,巴雷特就任大法官對美國近期和長遠都將產生重要影響。美國媒體稱,民主黨人正試圖尋求制衡之法,拜登計劃明年就任後成立一個跨黨派委員會就聯邦最高法院和聯邦司法體系提出改革措施。
看來,對於美國立法、司法領域來說,明年又將是不平靜的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