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太四國聯盟”呼之欲出,中國應當如何反制?

“印太四國聯盟”呼之欲出,中國應當如何反制?

 10月18日起,日本新任首相菅義偉飛赴越南和印尼,開始其首相任內的首次出訪。首次出訪就訪問東南亞國家,令外界對日本新政府的外交動向充滿關注。

“印太四國聯盟”呼之欲出,中國應當如何反制?

△ 同樣值得關注的是,就在本月初,美國、日本、澳大利亞和印度四國在東京舉行外長戰略對話,同意攜手維護印度太平洋地區的安全與穩定。一時間,美國主導的“印太四國聯盟”陰影再現。

美國大選在即,再度推動印太戰略佈局下的外長對話,是特朗普政府透過以中國為靶子提升國內支援的對外政策的延續。自特朗普就任美國總統以來,美國政府不斷以貿易、科技、疫情、香港、臺灣和人權等問題指責中國,企圖挑起新“冷戰”。但實際上,“印太戰略”才真正是特朗普對華外交策略的第一步。

“印太戰略”緣起何處

“印太地區”這一概念最早由印度海軍上校Gurpreet S Khurana在2007年提出;之後,日本時任首相安倍晉三在訪問印度時提過類似的概念;從2011年起,來自澳大利亞、美國、日本等國的政府官員、軍方人士和智庫人士開始大量使用“印太地區”這一概念;2013年,“印太地區”被寫入《2013澳大利亞國防白皮書》中。

“印太四國聯盟”呼之欲出,中國應當如何反制?

2017年11月,特朗普在越南出席APEC峰會時提出了“自由開放的印太戰略”,用“印太戰略”正式取代奧巴馬政府的“亞太再平衡”戰略。為了推動“印太戰略”的實施,2018年5月,美軍太平洋司令部更名為印太司令部。

2018年12月,美國國會通過了《2018年亞洲再保證倡議法案》,旨在為美國製定印太地區的長期戰略願景,強化美國在該地區的領導地位,向區域夥伴與盟國展現美國的決心,同時透過貿易方式幫助美國經濟發展。《亞洲再保證倡議法》要求美國為日本、韓國、澳大利亞及臺灣等盟友提供“再保證”,建議美國政府連續5年配置15億美元的預算發展與印太地區國家的關係,以“在印太地區確立長遠的戰略目標以及綜合性、全方位和原則性的政策”。

在提出“印太戰略”之後,特朗普政府又主導了一系列針對中國的單邊外交行動,包括髮動貿易戰,以及在退出部分國際組織和國際協議時指責中國等。

除了實施“印太戰略”、發動貿易戰、退出國際機制這些明確、主動、有計劃的步驟以外,特朗普政府也針對中國的具體國際倡議提出了有針對性的對抗方案。

“印太四國聯盟”呼之欲出,中國應當如何反制?

1月10日,在雅京獨立宮,印度尼西亞總統佐科(右三)與其他前進內閣部長接見美國國際發展金融公司(IDFC)執行長Adam Boehler(左二),討論與美國國際發展金融公司在基礎設施投資合作事宜。

針對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特朗普在印太地區的投資戰略得到了美國國會兩黨議員的支援,美國會通過了《2018年善用促進發展投資法案》。這項法案將海外私人投資公司與美國國際發展署兩個部門合併,成立規模更大的“美國國際發展金融公司”,並承諾提供600億美元資金,幫助全球貧困地區興建能源、海港及水務等基礎設施,發展經濟。

用印太三國當子彈

特朗普政府對中國的圍追堵截,是其為了實現選舉連任目的而發動國際社會與之陪跑的策略,是對美國全球外交資源的濫用。特朗普政府推行的單邊主義外交政策,對美國的發展來說,是一種使用納稅人的錢、操控納稅人情緒、損害納稅人長遠利益的行為。由其主導的擬議中的“印太四國聯盟”之類的跨區域性組織,更不是為了全球利益,而是僅顧眼下的短期利益組合而已。

對“印太四國聯盟”的其他三國來說,雖然中澳關係近期有所惡化、中印邊境問題持續緊張、中日之間釣魚島爭端仍未緩解,美國的“印太戰略”似乎會給日、澳、印三國帶來一定支援,但實際上,三國是為特朗普政府充當了其國內選舉的馬前卒。

“印太四國聯盟”呼之欲出,中國應當如何反制?

時代發展已經進入到一個不同的文化和市場之間根本無法脫鉤的程度。也許在上個世紀,國際關係還可以透過短期的利益組合維繫。但是在今天,在人類社會已經發展到相互之間聯絡密切、社會發展主體更加多元、未來挑戰更加全球化和一致化的情況下,單邊主義行徑、以別國為子彈,或者對別國的圍追堵截,不僅缺乏遠見,而且並不務實,有可能為長遠的國際關係帶來損害。

當今的國際格局已經不再是由任何單一國家主導的體系。西方社會對於中國崛起和嘗試“自行發起國際倡議”的憂慮,是對現有國際利益分配機制維護性和防禦性的表現。但是,西方對中國崛起的焦慮還源於另外一個原因,即他們對於中國社會和中國文化的不瞭解,以及他們還沒有適應和掌握如何用中國概念解釋中國發展。

中國也有反制之道

其實,無論國際關係的表現多麼錯綜複雜,其本質邏輯都是以國家外交服務於國內政治、以對外關係服務於對內治理。在雙邊關係中,對抗可張可馳,以壓力為手段推動矛盾的解決是大國和強國的常用方式。而在多邊關係中,利益必須保持平衡,或分化或合作,要避免成為眾矢之的。這一點,無論對中美關係還是印太四國關係,都是適用的。

而且,國際關係本身是一個動態概念,過程比結果往往更具意義。在國際合作和區域合作進入多元化的時代,建立和維持對話機制,並使之保持開放和常態化才是維護國際關係、建立國際信任的有效行為。這一點,對中美雙方來說,也都是一樣的。特朗普政府對各種對話機制的利用是有選擇、有針對性的,甚至不惜透過關閉對話來獲取短期政治效益。

“印太四國聯盟”呼之欲出,中國應當如何反制?

面對世界對中國的不瞭解和不理解,中國更應加強和善用對話機制,以改善中國的“朋友圈”生態。作為發展速度較快的發展中國家,中國從未向國際社會輸出貧困人口和戰亂。不斷擴大開放的中國市場為其他國家,包括美國和印太地區國家,帶來越多越多的增長機會。在人類命運共同體原則指導下的“一帶一路”倡議,為各國商品、資本和人才更有效和低成本的流通提供了全球化渠道。

因此,中國應當以更加自信和坦誠的狀態,建立和維持雙邊與多邊的對話機制,以持續對話為目標,並選擇恰當時機充分利用其輿論效應。這才是美國“印太戰略”給中國的重要啟示。

撰文 / 藍國瑜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貨幣研究所研究員)

朱紹明

(美國法律與國際事務學會主席)

編輯 / 張雪松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2382 字。

轉載請註明: “印太四國聯盟”呼之欲出,中國應當如何反制?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