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因其高人口密度和廣泛分佈的各種基礎設施而極易受到不斷升級的氣候危機的影響。一份聯合國報告估計,到2050年,全球68%的人口將居住於城市,屆時氣候危機將會全面影響整個地球。
因此,地方政府需要主動調整策略,幫助城市更好適應氣候變暖帶來的變化,而不僅僅是“應對”或“減輕影響”。面對日益頻發的極端天氣事件,全球一些城市已開始採取科學有效的措施,保護城市中心免受地球變暖的影響,減輕氣象災害造成的損失,並逐步邁向碳中和。
目前,城市輸出了全球碳排放總量的70%以上,因此低碳城市是“克服氣候危機所必需的”,這些努力值得更多城市和地區借鑑。
日本福岡 靠“綠”降溫
與全球許多城市一樣,氣候變化使福岡需要應對越來越多的極端高溫事件,也面臨著強降雨導致河流洪水和地表徑流風險增加的威脅。福岡市政府就氣候問題積極採取措施,讓城市環境盡顯“綠”意。
過去十年,福岡市政府與當地大學和研究機構合作,嘗試對城市最熱的地區和不同型別城市綠地(可緩解城市熱島效應)的有效性,建立起更科學的認知。例如,調查風在城市中的流動方式,從而確定最適合植樹和修建公園的位置。
這些城市綠地包括Grin Grin公園建築屋頂上的梯臺式花園和福岡ACROS國際會館,它們有助於降低周圍環境的溫度,還能幫助吸收強降雨期間的地表徑流。此外,福岡市政府還鼓勵居民在房屋邊上種植綠色植物,形成綠植牆,以實現幾乎沒有能源成本的降溫。
在福岡的案例中,我們看到了提前規劃的重要性。ACROS建於上世紀90年代中期,過了幾十年,人們才看到理想的綠化和生物多樣性水平。同時,這也說明科學規劃十分重要。每個城市都面臨不同的氣候挑戰,規劃城市綠地需要藉助不同的循證方法——要與居民交談,充分了解需求,研究人員必須要熟悉當地情況。此外,不可追求眼球效應,錢要用在刀刃上。比如,投資許多小型社群專案,可以更均衡地降低整個城市的氣候風險。
荷蘭鹿特丹 “吸水”防水
地勢低窪的荷蘭特別容易受到城市洪水的侵襲,隨著氣候危機持續,城市洪水問題可能會越來越嚴重。
聯合國釋出的一份關於氣候適應型城市的報告指出,鹿特丹的目標是透過組合灰色和綠色基礎設施——重點在於採取適應性措施來收集雨水和減緩排水——打造一座防水城市。
為抵禦城市洪水,政府在倚重防水措施(加高建築物等)的同時,還採用了一些更有趣的“吸水”措施來防水,包括在鐵路沿線種植植物以吸收洪水並降溫,開發能吸收降雨並緩解汙水系統壓力的“水廣場”等。
鹿特丹市政府一直致力於發展綠色基礎設施。在旱季,這些“水廣場”經常用於社群活動。因此,水景正在成為鹿特丹的空間規劃新正規化,這裡的建築師和城市設計師終於透過“歡迎水進入城市”,來應對海平面上升的威脅。
印度艾哈邁達巴德 冷屋頂方案
全球氣溫上升導致更頻繁的熱浪,讓人口稠密的艾哈邁達巴德成為中暑的高發地帶。2010年的一輪毀滅性熱浪襲擊,導致這座城市約1000多人死亡。
2013年,該市制定了艾哈邁達巴德高溫行動計劃,旨在呼籲易患高溫相關疾病的弱勢群體警惕高溫天氣。2018年的一項研究發現,該計劃每年可防止1190人因高溫相關疾病而死亡。
城市“冷屋頂”方案是該計劃的一個創新亮點。構建冷屋頂需要用到的環保建築材料,比如椰子殼、廢紙,以及石灰白塗料,成本都相當低廉。這些材料可以將更多陽光從建築物上反射出去,進而讓居民感到涼爽——冷屋頂可將室內溫度降低2℃-5℃,是一種能保護弱勢群體和貧民窟社群的高性價比解決方案。
冷屋頂方案現階段尚未在印度大規模推廣,但由於該方案成本低廉、易於普及(1平方米的反光石灰白塗料成本僅為0.54盧比,約合人民幣4分6釐),因此也可適用於很多城市來對抗極端高溫和城市熱島效應。
丹麥哥本哈根 腳踏車出行
哥本哈根承諾到2025年成為全球首個實現完全碳中和的城市。該市政府官員在一份使命宣告中報告:“我們希望將經濟增長、生產發展和生活質量提高與二氧化碳排放降低結合起來。”
哥本哈根市政府正在推廣兩項碳中和措施:一是引導民眾選擇腳踏車出行而非汽車,從而實現49%的城市出行都以腳踏車作為交通工具的目標;二是繼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實現全市98%的供熱都來自電力生產的餘熱。
另一方面,根據世界經濟論壇的估算,哥本哈根的海水冷卻措施可能已從城市大氣中去除了8萬噸二氧化碳。
(來源:www.inverse.com)
作者:希區客/編譯
編輯:許琦敏
責任編輯:任荃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