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補壹刀
執筆:無影刀&叨叨姐
日本是美國的“力量倍增器”。
這是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和國防部長在《華盛頓郵報》的文章中給出的定性。
如今的東京的確已經成為美國亞太政策的中心,併為此開展著繁忙的外交工作。
明天,是日德2+2,接下來計劃還有印度2+2。
之前,日本方面已經與美國、英國、澳大利亞、俄羅斯、法國、印尼等分別進行過2+2對話。
首相菅義偉還將訪問美國、印度和菲律賓。
據報道,日本將向印度和菲律賓傳遞一個資訊,那就是“美國回來了”。
但是,被美國需要,極有可能是一個陷阱。
美國的馬仔,可不是那麼好當的。
01
日本首相菅義偉最近的日程看上去已經被塞滿了,不光他,外相茂木敏充和防衛相岸信夫也都很忙。
先說外相和防衛相。
明天,他們將與德國的同行進行“2+2”影片會談。
會談的訊息剛出來時,就引起一些震動,日德兩國之前從沒有過2+2的機制,這次會談被視作史無前例的。
還有人聯想起上世紀前半期兩國“親密合作”的場景,那對世界來說可不是什麼美好回憶。
所以這次談什麼?
按照岸信夫的說法,與德國討論,是要促進“志同道合國家間的合作”,而這些國家擁有“航行自由”“法治”以及“互聯互通”的共同目標。
岸信夫免不了又提到中國和南海。
德國外長馬斯也呼應說,德國有必要在印太投入更多資源,推動以規則為基礎的秩序。他還說,德國長久以來一直戴著經濟的眼鏡看亞洲崛起,卻沒有看到地緣政治的一面。
言下之意大概是,德國要來這裡搞地緣政治了。
不光要談,德國似乎還想盡快推進行動。有德國官員說,8月份德國計劃在軍艦訪問時穿行南海。
如果成行,將會是2002年以來德軍首次經過南海。這個舉動讓一些國家興奮,象徵意義也不言自明。
事實上,從某種程度上說,德國是被選中的。
很多國家對所謂“印太戰略”不接茬,德國外交部去年9月卻釋出了一份有關印太地區的政策指導方針,主動摻和了進來。
還有德國專家為這次德日會談找了個另類理由,那就是德國可以學習日本的“中國經驗”。意思是說,日本作為中國近鄰,與中國打交道的經驗豐富,所以德國在這方面可以學到許多。
真要沿著這位專家的思路往下走,可能我們有必要擔心未來的中德關係了。
02
不僅有德日2+2,有訊息說,日本大機率會在24日至25日與印度進行2+2。
這是2019年底日印首次2+2會談之後的第二次。在媒體看來,這次會談的真實目的顯而易見,就是要“針對中國”,推動“自由開放的印太”合作。
相比德日會談,日本看起來對印度更重視。因為不僅外長、防長要談,首相菅義偉也很可能會在4月底5月初出訪印度,與莫迪見面。
兩國這麼頻繁地交流,開啟很多人的想象空間,幾乎所有分析都離不開“中國”二字。
“四國機制”建立以來,日本一直是堅定的推動者,這兩年,除了與美加強互動,日本在推動與澳印的關係方面也越來越活躍。去年11月,澳大利亞總理莫里森疫情以來的首次出訪地,就是東京。
日澳在地緣政治上的主動接近,被一些媒體曲解為背後動因是中國。
無論是日澳接觸,還是日印會談,都是日本主動鞏固“四國機制”的行動。
這次,菅義偉在見莫迪之前,還計劃要去一趟馬尼拉。
有專家告訴刀哥,這是日本想要利用中菲在南海的糾紛,在兩國之間打進一個楔子,最終目的是遏制中國在菲律賓的影響力,服務於美國的印太戰略。
這次訪問可以看做是菅義偉去年印尼、越南之行的延續,目的也都有一致性。但效果,可能也一樣——掀不起什麼波瀾。
很顯然,這段時間,日本在外交方面打了一套組合拳。始作俑者,是美國。
從時間線看,先是3月的美日2+2會談,等於是為之後的德日、日印的會談定下基調,都選用2+2的形式,也有統籌與呼應的意思。
至於菅義偉對菲律賓和印度的訪問,緊緊安排在其赴美見拜登之後,因而美日首腦本週五見面說的話,對菅義偉後面兩次訪問都將有決定性影響。
美日究竟會談什麼?
日媒還提到,這次會談的核心毫無疑問是日本的對華政策,在美國鋪開的對華包圍圈中,日本是它最重要的盟國。
此外,“印太戰略”也是逃不開的話題。
所以之後去馬尼拉和新德里談什麼,我們應該也能猜出個大概。
在上屆政府對日本若即若離很久之後,拜登政府很想重新賦予日本馬前卒的角色,從日本近來一系列的舉動來看,它也很願意接受,去菲律賓和印度,既是跑腿傳話、代人辦事,或許也是急於確立自己的定位。
但是吧,如果日本真的全面淪為美國的馬仔,那麼現在很可能就是日本喪失“獨立大國”資格的起點。
03
日本近來顯然有些執迷不悟。
過去的很長一段時間裡,它曾在中美之間採取謹慎的中間立場。
最近的風向明顯變了。
除了前面提到的諸多外交動向,日本國內右翼媒體上還經常可以見到對我在釣魚島領海內正常巡航的批評,以及對我《海警法》的抹黑言論。
它的國內對華政治生態也在出現轉向。
曾經對華友好的政壇老兵們聲音漸弱,年輕且更具侵略性的新生代政客表現出突出的抗華傾向。
從某種程度上說,這些首先是日本自己造成的。
很多人恐怕都不記得,“四國機制”的最早提出者是安倍晉三。
2006年安倍在自己的著作中首次提出“四國防衛合作”構想,他認為建立“四國機制”,將增加日本對華談判的籌碼。
看看,“四國機制”自萌芽之初就具有了對抗中國的意味。
到了2012年,安倍再做細化,提出四國“安全菱形”構想。
2016年,安倍在內羅畢舉行的第六屆東京非洲發展國際會議上正式提出“印太戰略”,旨在應對“一帶一路”倡議。
2017年,特朗普接受“四國機制”,使“印太戰略”具體化。
今年以來,從美日印澳四國首腦影片峰會到聯合軍演,從英國航母計劃來南海到法國軍艦已經出現在這一地區,東京以一己之力“引狼入室”,“出賣地區利益”。
日本還有意加強了與亞太國家的軍事合作。
上個月,日本與印尼簽署協議,允許本國製造的防衛裝備出口到這個東南亞國家。
之前,日本已經向越南提供了日本製造的巡邏船,還和菲律賓簽署了固定和移動式空中監視雷達的合同。
如此種種,都有一個共同的關鍵詞——“南海”。
是的,就像美國熟稔地總打著“航行自由”的幌子挑戰我海洋權益主張,日本有模學樣,把“實現自由開放的印度太平洋願景”成天掛在嘴邊。
東京深知,單獨和中國槓上,它幾無勝算,於是試圖拉上亞太其他國家,還有域外國家,尤其是美國,一起面對中國。
可以說,華盛頓與東京,如今在對華問題上一拍即合。
要不,拜登怎麼會把上任後首次接待來訪領導人的“殊榮”給了亞洲盟友日本,而不是“兄弟”盟友英國抑或北部鄰國加拿大。
日美同盟似乎正在迎來又一個蜜月期。
之前的里根時期(1981年至1989年)和小布什的第一屆總統任期(2001年至2005年)都曾是日美同盟的黃金時期。
里根決心贏得美蘇“冷戰”,小布什上任第一年就遭遇“9·11”事件,都需要日本的支援。
如今,美國已經把中國視為攸關自身利益的最大“課題”和“挑戰”,這對東京而言是個好事。
因為日本可以再次在美國國家安全政策上佔據相當的分量。
無論是採用日本的戰略概念,優先考慮領導人的來訪,還是重申長期的同盟關係,日本現在似乎都已成為美國印太政策的中心。
正如布林肯和奧斯汀在《華盛頓郵報》重申的那樣,日本是美國的“力量倍增器”。
其實,說得好聽點,華盛頓將東京視為高度可靠的夥伴,直白點呢,日本如今是美國用得順手的一顆棋子。
美國日本學會主席沃克用櫻花來形容日美關係,它“很短暫,就像櫻花一樣”,它“很漂亮,但只燦爛一段時間”。
可不是嗎?
東京恐怕從來沒有忘記,尼克松1972年訪華卻沒有通知自己。那種被華盛頓遺棄的噩夢一直縈繞在東京心頭。
傷疤好了忘了疼。
嘴上不承認自己是“美國的附庸”,當下卻在國際政治事務中表現得像個矮子。因為沒有一個理性明智的國家,願意冒犯自己的最大貿易伙伴。
東京需要看到,中日關係早已超越地緣政治,兩國有著深厚的經濟和文化聯絡。中日之間的摩擦,只有兩個國家攜手才能解決。
不要只看到與美國合作的短期好處,而忽略與中國開展正常往來的長期優勢,畢竟,中國才是日本搬不走的鄰國。
圖片均來自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