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滿足了,或曾經滿足過人的好鬥的本能,但它同時還滿足了人對掠奪,破壞以及殘酷的紀律和專制力的慾望”——查·埃利奧特
在我國近代歷史的轉型時期,本來實行閉關鎖國政策,後來卻被扣開大門,從此門戶大開,遭到了西方列強的侵略瓜分。最先扣開我國大門的就是英國,英國最先向我國發動兩次鴉片戰爭,我國戰爭失敗,為此進行了割地還有賠款,付出了嚴重的代價。
在當時,不僅僅我國遭到了英國的侵略,世界很多國家都被英國侵略了。但是現在的我們卻並沒有對英國的痛恨,反而把原因都歸結在清王朝的身上。這種現象不僅僅出現在我國,還出現在許多被英國侵略的其他國家。大英帝國幾乎侵略過全世界,為何大多數被殖民的國家卻不仇視它?
世界向現代邁進的步伐,就是從英國開始的。英國率先爆發了第一次工業革命,開啟蒸汽時代,讓當時的英國一躍成為世界上最強盛的國家。蒸汽機的應用,擺脫了原本完全靠人力的現狀,邁向科技化的生產,英國的國力迅速的提升。
在經濟實力發展到世界第一時,這個國家開始了政治上的野心,最先是打敗了拿破崙的進攻,後來就開始航海大冒險,政府激勵這些冒險家進行對世界其他國家領土面積的發現,並且開始了對外的擴張,對許多國家都發動了侵略戰爭,在英國的巔峰時期,英國的國土面積一度達到了三千多平方公里,人口數量也幾乎有5億,這個數字在當時來看,已經是非常大的成就了。
當時的世界航海冒險活動興起,也是全球聯絡的最初。英國國力強盛,被稱為“日不落帝國”。大英帝國幾乎侵略過全世界,為何大多數被殖民的國家卻不仇視它?這非常的令人困惑,畢竟在世界的幾大戰爭中,幾乎每次戰爭,都會出現令人痛恨的國家,但是英國侵略瞭如此多的國家,卻不被多數國家所怨恨,這是一個非常驚奇的現象。在經過學者的長期研究與拜訪後,發現了幾個原因。
原因大致分為三點。第一點就是英國在進行殖民活動的時候,在大多數的國家都是採用的安撫政策,只有在遭到當地國家的強烈的反抗後,才會動用武力進行鎮壓。我們都知道,當時英國帶著先進的生產技術到當地,隨後佔領擴張,這是一種懷柔政策。
第二點就是英國殖民擴張的過程中,沒有采用屠殺當地人的手段,反而給當地帶去了先進的生產技術,還有先進的武器。比如曾經被英國殖民的非洲國家奈及利亞,英國曾殖民這個國家46年,然而在這46年間,不僅當地的生產力提高了,生產技術提升,並且當地的不合理的制度也被廢除,社會穩定,經濟快速發展。
即便是在後來奈及利亞宣佈獨立後,他們仍舊非常的感謝英國,獨立以後的他們仍舊與英保持著密切的經濟貿易往來,還有移民活動,如今奈及利亞的經濟在非洲位居前列,這與英國長期的殖民統治不無關係。
在他們的眼裡,他們並不認為當時英方是在對他們進行殖民擴張,反而認為這是英方對他們國家的一種幫助,幫助他們擺脫原始的制度、原始的生產方式。正是英方在當時給他們的幫助,讓他們搭上了世界經濟快速發展的列車。如果不是英國,他們可能還是一個非常貧窮和落後的國家。
當然英方的殖民活動不僅僅給尼帶來了先進的生產方式,英在其他國家的殖民方式是一樣的,都給被殖民的國家帶去了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生產技術,和政治制度,讓其他落後的國家也接受到了來自第一次工業革命的成果,推動了當地的經濟發展,和與世界的接軌程度。
第三點是最重要的一點,那就是英國的態度。第一次工業革命,英國一躍成為世界上最先進的資本主義國家,但是在後來的第二次工業革命當中,有一些國家超過了英國的生產力,這時候英國就面臨著霸主地位的轉交,失去了世界霸主的寶座。
第二次工業革命後,許多國家都有了先進的生產方式,並且思想方面,民眾的獨立意識也在不斷地發展,一時之間,世界被殖民侵略的國家都開始了民族解放運動,為自己民族的解放、國家的獨立,開始反抗別國的殖民侵略。
面對這種已經不可逆轉的現象,英方的選擇是坦然面對。就如同侵略的過程中採取的是懷柔政策,儘量不動用武力,在退出這些國家時,也沒有動用武力,沒有任何的刁難行為,反而還對他們進行安撫,如果國家以後發展困難,獨立後混的不好,還可以再加入英聯邦謀求共同的發展進步,繼續保持相互之間的友好來往與溝通。
英方此番的態度與舉動,讓一些國家在獨立後又折返回來加入英聯邦,共同的謀求發展與進步,其中就有澳大利亞、加拿大等國。
透過以上三點我們可以發現很多事情,英方進行殖民擴張其實有些類似於古代中國與其他國家之間的往來一般,主要是進行文化宣傳,是傳教式的侵略,而並非後來的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時候的帝國主義國家,就是奔著用武力進行擴張而去的。並且英國一貫應用的是懷柔政策,在不得罪人的方式下還得到了自己想要的結果,這是非常聰明的舉動。
並且當時英國在進行殖民擴張的過程中,世界的許多國家還處在一個原始的狀態,許多國家的國名都是後來才有的,並沒有一個集體國家受侵犯的概念,而且英國還帶來了先進的生產技術,所以幾乎沒有面對什麼阻力,就完成了侵略擴張。即使在一些國家面臨著強烈的反抗,英國動用了一些武力,也並沒有進行大面積的屠殺,只是小面積的鎮壓,並沒有直接發動大規模旨在吞併其領土的戰爭。
在這一點上,英國和曾經發動二戰的德意日三國是有著一定區別的。前者主要希望藉助當地來獲取廉價勞動力以及傾銷商品,主要目的是為了發展自身經濟。而後者發動的侵略戰爭則是以吞併甚至徹底滅亡對方為目的的。再加上在二戰中,英國對遏制法西斯的發展做出了突出的貢獻,成為了勝利的一方,因此和後者相比,英國受到的仇視自然小了很多。
透過上述我們可以發現,綜合而言就是英的殖民手段溫和,並且帶去了先進的生產技術和政治制度,他們對外輸出的文明要遠遠大於對當地造成的破壞,這也就是大部分被他們侵略過的國家並不仇視他們的原因。雖然確實英並沒有遭到很大的仇視,但是殖民活動自古就不應該被提倡。
其實在現如今和平發展的大背景下,我們可以用曾經遭到過侵略來提醒自己居安思危,要發展國家力量,國家強大才是根本,但是並不應該一直盯在這些過去的侵略活動上不妨,只有放眼現在,展望未來才能有更快更好的發展。松下幸之助曾說:上天賦予的生命,就是要為人類的繁榮和平和幸福而奉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