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立堅提到的這幅畫,道盡了美國亞裔的悲涼
“這樣的場景發生在美國,令人心酸。”
6日,在外交部例行記者會上,被問及如何評價近一年來美國針對亞裔的仇恨犯罪激增現象時,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提到了一幅畫。
“你的問題讓我想起《紐約客》最新一期雜誌的封面。”趙立堅說,“在這幅名為《晚點》的畫作中,一位亞裔母親牽著女兒的手在地鐵站候車,急切期盼著地鐵到站,眼神謹慎地望向別處,站在一旁的女兒則緊緊抓住母親的手,警惕著另一邊的動向。本是一次再普通不過的車站候車,卻讓這對亞裔母女時刻擔憂自身的安危。”
戰戰兢兢,時刻警惕,充滿恐懼。這幅畫無疑是當下亞裔群體在美國真實處境的縮影。
被推搡、被毆打、被唾面、被辱罵、被殺害……在過去的一年裡,在一個自詡多元與包容的國家,針對亞裔的暴力事件卻愈演愈烈。
亞裔,這群被形容為白手起家實現美國夢的“典範”,為何依舊“傷痕累累”?
《紐約時報》又立起一座“恥辱牆”
《紐約客》的一幅《晚點》封面,道出了亞裔的苦澀,而《紐約時報》的一堵“恥辱牆”,則盡顯亞裔的悲涼。
“芝加哥,26歲的技術員”“皇后區,13歲的男孩”“曼哈頓,37歲的女性”……曾在今年2月為美國新冠逝者“立牆”的《紐約時報》,4月3日又立了另一座揭露美國社會歧視亞裔的“恥辱牆”。
在這篇題為《愈演愈烈的反亞裔暴力:他們在這裡受到攻擊》的長篇報道中,《紐約時報》整合了一年來亞裔美國人遭受的各種攻擊與騷擾。
《紐約時報》將案例分為三個部分,每一個案例都附上了報道連結。
其中,第一部分是亞裔遭受身體攻擊的案件,如遭遇毆打、胡椒噴霧襲擊或吐口水等;第二部分是亞裔遭受口頭攻擊的案件,如遭受種族歧視言語襲擊;第三部分是亞裔受害者的財產遭受破壞的案件,如房屋、店面被破壞,或被噴塗了種族歧視標語。
在美國,亞裔的人權得不到保障,早已成為一種普遍現象。
據《紐約時報》統計,自去年3月以來,全美髮生的有明顯證據的種族仇恨事件超過了110起。另據美國反歧視組織“停止仇恨亞太族裔”的資料顯示,自去年3月19日以來,該機構共收到3795例亞裔遭襲擊案例報告。而據《國會山》網站報道,在2020年美國整體仇恨犯罪案件較2019年下降7%的情況下,針對亞裔的仇恨犯罪卻激增149%。
數字足以說明問題,但現實卻遠比數字更令人揪心。
在針對亞裔的攻擊中,還有很多案件因未能明確仇恨動機而未被納入統計,再加上媒體報道的不充分,那些被遺忘在角落的暴力,才真的讓人不忍細想、脊背發涼。
“美國夢”成虛幻泡影
長期以來,由於在社會各領域的成就,亞裔被形容為“模範少數族裔”,是白手起家實現美國夢的典範。
但這並不代表美國社會對亞裔的接納和認可,美國針對亞裔的歧視和仇視犯罪有著多重成因。
路透社的一篇報道稱,“正是美國上屆政府錯誤的言論助長了這種歧視犯罪。”
在《紐約時報》整合的案例中,所有襲擊者都用言語明確表達了種族敵意。
報道特別提到,在美國前總統特朗普就任期間,針對亞裔的暴力事件開始劇增,尤其是特朗普在疫情時期提出“中國病毒”的汙名化說法,更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而英國《金融時報》的一篇文章用“被白人炮擊,被其他有色族裔歧視”來描述亞裔在美國的尷尬處境。
文章說,亞裔一方面被白人認為“不夠白”,另一方面又被其他少數族裔視為“白人階級”的一部分。同為少數族裔,與非裔和拉美裔不同,亞裔在美國很大程度上總是被視為“永久的陌生人”和“他者”,而不是美國人中的一員。
有時候,讚許更可能成為招致噩夢的“捧殺”。
恰恰是由於“模範少數族裔”的提法,不僅助長了少數族裔間的隔閡與對立,也令亞裔長期遭遇的歧視和暴力被忽視。
與此同時,近來針對亞裔的暴力犯罪也不排除與美國執法部門的缺席有關。
畢竟,針對此類犯罪,美國警方竟稱襲擊亞裔的人有一個共同特點——“有精神類病史”。
這樣的表態無異於放縱暴力犯罪。
儘管在3月16日亞特蘭大槍擊案發生後的一週裡,全美各地掀起了“停止仇恨亞裔”的遊行示威,但悲劇仍在同步上演。
3月29日,一位65歲的亞裔女性在紐約曼哈頓公寓樓前遭陌生男子猛踹,對方對其大喊“你不屬於這裡!”,但目擊全過程的大樓門衛不僅沒有出手相助,還關上了大門。
同一天,推特上流傳一段黑人在紐約地鐵暴打亞裔的影片在網路流傳。亞裔男子被黑人按在座位上對著頭部一頓暴捶,持續了十多秒。周圍的乘客冷眼旁觀,甚至還有人吹起口哨。
3月30日,美國夏洛特市一家亞裔經營的商店遭到打砸,一名非裔男子手持鐵棍闖入店內大肆破壞,口中高喊“滾回自己的國家去!”。
4月5日傍晚,美國加州洛杉磯蒙特雷帕克市,兩名30多歲的華人男女在一家餐廳內被槍殺。兇手連開數槍逃走,徒留牆壁上的彈痕累累。
……
誰也不知道,這一切,何時才是終點。
責任編輯:白曉斐_1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