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駐中國大使一職在空缺了近14個月後終於填補上了。當地時間16日,美國參議院批准總統拜登提名的尼古拉斯·伯恩斯擔任駐華大使。曾任美國副國務卿、主持過北約東擴等重大外交事務的伯恩斯有著漂亮的職業外交官履歷,而美國國會為批准這項任命所進行的冗長審議,恰恰是美國今日政治極度分裂、反華氣氛高漲的真實寫照。在批准伯恩斯提名的同一天,美國參議院通過了所謂“維吾爾強迫勞動預防法案”,以眾所周知的陳詞濫調,禁止了幾乎所有新疆製造產品對美國的出口;也是在同一天,美國商務部和財政部分別將多家被誣“協助中國政府侵犯人權”的中國實體新增到對華制裁的黑名單中——這意味著,在伯恩斯大使來北京履新之前,美國政府和國會已經給他定下了對華強硬的基調,併為他營造了一個頗為艱難的工作氛圍。
伯恩斯 資料圖
最難產大使面臨最大挑戰
美國參議院16日以75票對18票表決結果透過對伯恩斯擔任駐華大使的提名案。
伯恩斯生於1956年,目前是哈佛大學肯尼迪政府學院外交和國際關係教授。他為美國政府工作了27年,曾在里根、老布什、克林頓和小布什政府任職,先後擔任美國國務院發言人、駐希臘大使、駐北約大使,並在2005年至2008年間擔任負責政治事務的副國務卿,也是小布什時期伊朗核問題談判的美國首席談判代表。2008年初,伯恩斯宣佈因家庭原因退休後,加入了顧問公司科恩集團和阿斯彭戰略集團。
據新加坡《聯合早報》介紹,近30年間美國駐華大使的職位多是對選舉有功者的一種政治酬勞,而拜登選擇在共和黨和民主黨政府中都曾任職的伯恩斯,表明美國的對華外交發生了“認知轉型”。奧巴馬時期的亞洲事務最高顧問麥艾文說,美國現在需要一個“理解大國政治的人”。
不過,提名伯恩斯的過程並不順利。美國前駐華大使布蘭斯塔德於2020年10月辭職,白宮直到今年8月才正式提名伯恩斯。而參議院全體會議的投票卻因爭議而推遲,一貫反華的參議員盧比奧對伯恩斯供職的科恩集團“與中國的商業關係”提出質疑,率參院共和黨人阻撓對伯恩斯的提名。
中國社科院美國問題研究專家呂祥對《環球時報》記者說,大國之間大使一職長期空缺極其罕見。事實上,對伯恩斯的任命一拖再拖,純粹是一些美國政客出於黨派利益在進行阻撓。這個過程表明,從特朗普時期到拜登時期,美國內部政治並沒有恢復正常,也顯示出美國政府運作效率的低下,美國政治仍處在一種極不穩定、不可預測的狀態中。
中國駐美新大使秦剛已於今年7月末抵達美國。近半年來,他和美國各界加強接觸,積極傳遞中國聲音。
目前尚不清楚伯恩斯何時來中國赴任,外界關注他是否會在2022年2月北京冬奧會之前抵達北京。路透社17日稱,“伯恩斯將在兩個全球競爭對手之間日益緊張的關係中發揮核心作用”。而呂祥認為,“他只會是美國國務卿布林肯的一個忠實執行人”。
在今年10月參議院的提名聽證會上,伯恩斯作了不少對華惡劣的表態。比如指責中國在印度洋-太平洋地區“咄咄逼人的行動”,稱中國在與鄰國的關係中一直是“侵略者”,稱“我們的責任是讓臺灣成為一個棘手的問題”,他對中國在5G技術等問題上的意圖持懷疑態度,還說中國“是21世紀對美國和民主世界安全的最大威脅”,等等。
中國外交學院美國事務專家李海東17日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伯恩斯作為大使所面對的挑戰將遠遠超出其前任——不僅因為中美之間的對抗烈度遠超過去數十年,美國國內政治因素也將大大制約其處理問題的靈活性。儘管如此,伯恩斯的角色依然重要,尤其中美關係處在當下“大轉折”的時刻,一個權威、有效、迅速、直接的溝通渠道或可在危機爆發時起到迅速溝通和達成緩解的作用。
反華議案換來的大使任命
事實上,直到16日,共和黨才取消了對伯恩斯提名的保留態度,以“換取”參議院在同天全票透過另一項反華議案,即所謂“維吾爾強迫勞動預防法案”。法案要求美國國土安全部擬定一項清單,列出與中國政府合作“壓迫”新疆維吾爾少數民族的實體,並禁止所有“透過強迫勞動生產”的商品流入美國市場。這部法案上星期在眾議院獲得透過。16日在參議院表決該法案時,來自康涅狄格州的民主黨聯邦參議員墨菲向盧比奧提出,民主黨可以支援這部法案,但希望盧比奧取消對包括美國駐華大使人選伯恩斯在內的3項關鍵國務院人事提名的擱置決定。盧比奧接受了這一“交易”,法案隨即獲得民主黨的配合順利透過。白宮方面表示,拜登即將簽署該法案,使之成為法律。
美國財政部 12月16日還宣佈把大疆等8家中國科技公司認定為“中國軍工綜合體”。指控這8家實體“積極支援以生物識別技術監控和追蹤中國的少數民族和宗教少數群體,特別是新疆以穆斯林為主的維吾爾人”。根據這項制裁,任何美國法人不得出售和購買這些公司公開上市的證券及其衍生證券。
同天,美國商務部將中國軍事醫學科學院及其下屬11家研究機構等34個實體列入限制出口的名單,理由是其“協助中國政府監控新疆維吾爾人和其他少數民族並對美國家安全構成威脅”。被美財政部認定為“中國軍工綜合體”的8家公司,此前已被列在美商務部的實體名單中。美商務部聲稱,中國軍事醫學科學院及其下屬機構正在研究“大腦控制武器”(內容詳見本報今日第三版)。
“美方泛化國家安全概念,捏造各種藉口,濫用出口管制措施,無理打壓中國機構和企業,已經到了歇斯底里、不擇手段的地步”,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17日在例行記者會上表示,美方“以疆制華”圖謀絕不會得逞,“中方將採取一切必要措施,堅決維護中國機構和企業的合法權益”。
中美進入戰略相持,“不抱幻想”
美國彭博新聞社17日報道稱,在上任11個月以後,拜登政府終於確定駐華大使,有了在中國的“前線外交哨所”。但對於中美關係的前景,輿論普遍並不樂觀。美國卡特中心中國專案主任劉亞偉認為,2022年美國有中期選舉,留給美國領導人冷靜和務實處理雙邊關係的時間已經不多了。《紐約客》雜誌稱,中美關係處於“數十年來的最低點”。美國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中國研究主任布蘭切特表示,雙方設定的低預期是一個跡象,表明“斷層線相當深廣”。雙方要在關鍵領域的緊張局勢中,找到非常有限的共識領域,這以非常深刻的方式標誌著“我們已經或正在進入一個美中關係的全新時代”。他表示,經濟一體化對兩國人民具有正面影響,做大蛋糕對雙方都好;但在意識形態方面,很難看到兩國找到替代“零和敘事”的方式,科技上也存在零和領域,比如人工智慧和晶片。“希望確保雙方關係中的敵對因素不會排擠掉合作因素”。
世界報業辛迪加稱,與特朗普政府不同,拜登表現出希望恢復美中正常關係的意向,比如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沙利文表示,美國對華採取措施不是為了牽制中國,更不是發起“新冷戰”。同樣,雖然如今的中國高階外交官對美國外交官的態度比過去要強硬得多,但中國也在探索與美國和平共處的新方法。管理中美之間正在展開的長期競爭顯然需要耐心,我們正處於可能成為21 世紀核心地緣政治競爭的早期階段,最合理的希望是雙方都積極建設“外交基礎設施”來應對前方的坎坷道路。
新加坡亞洲新聞臺17日稱,自從與中國“脫鉤”一詞被提及以來,美國和中國一直在進行關稅戰爭、制裁,美國甚至對北京冬奧會進行“外交抵制”。然而,中國或美國都不太可能像這些事態發展所暗示的那樣熱衷於“脫鉤”。美國貿易代表最近表示,與中國不是“脫鉤”,而是“再掛鉤”。
在上週末舉行的“2022環球時報年會”上,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高階研究員何偉文說,美國單邊對華髮起的“貿易戰”在2021年進一步失敗,表現為今年前11個月,中美雙邊貿易出現驚人增長。何偉文稱,中美在經濟上進入到“戰略相持”階段,而且還將持續。
復旦大學國際問題研究院院長吳心伯在“2022環球時報年會”上預測,未來一年的中美關係將是緊張緩和、改善對峙並行,但是拜登政府對華競爭、打壓、遏制仍將是主要方面。他說,對此我們要有充分準備,“用外交部的話講,就是不抱幻想”。▲
本報駐美國特約記者 林 日 本報記者 白雲怡 劉彩玉 任 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