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首鋼海水淡化:與蛟龍號、港珠澳大橋比肩的“優秀海洋工程”

由 不新伏 釋出於 綜合

首鋼搬遷,實現了由山到海的跨越,在臨海而建的京唐公司,首鋼人以“敢為天下先”的精神,走出了一條“引進、消化、吸收、提升、創新”的低成本和綜合利用路線,為海水淡化在沿海鋼鐵、石化、電力等行業大規模發展應用起到了示範引領作用。首鋼是國內第一家使用海水淡化技術的鋼鐵企業,結合渤海灣水質特點以及鋼鐵廠有大量餘熱的實際情況,京唐一期日產5萬噸海水淡化採用熱法技術,該專案與蛟龍號、港珠澳大橋比肩,評為全國首批“優秀海洋工程”。

在加工製造方面,首鋼一期前兩套裝置整體引進法國技術,第三套裝置由首鋼自主設計,並且在國內首次實現了現場加工製造,填補了國內空白。二期熱法海水淡化日產淡水3.5萬噸,為國內最大的單體海水淡化裝置,國產化率高達98%以上。在能源階梯利用方面,首鋼海水淡化充分利用鋼鐵企業低品質餘能餘熱,並且開發了“水電共生”技術,將汽輪發電機組和海水淡化裝置直接耦合,全球首次嘗試併成功運用,較常規發電廠抽汽模式相比,發電和海水淡化整體熱效率從30%提高到81.5%,海水淡化能耗成本降低50%。在資源階梯利用方面,首鋼海水淡化產生的濃鹽水輸送至三友化工,進行化工制鹼,制鹼效率明顯提高,不僅解決了濃鹽水的排放問題,還帶來一定的經濟效益,實現環境友好。在系統整合方面,二期熱法海淡淡化裝置在世界上首次配套CCPP機組,後面聯合鹽鹼化工,構建了全球首例“燃-熱-電-水-鹽”“五效一體”能源高效迴圈利用新模式,開啟了低品質能源高效利用的新格局。該技術踐行了迴圈經濟和綠色發展的理念,實現了低端能源的高效梯級利用,為海水淡化產業走低成本路線起到了示範引領作用。

海水淡化是一個用能源換取資源的行業,因此,如何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則是行業發展的核心問題。無論是材料研製還是運營管理都圍繞著此問題,“低成本海水淡化”才是我國海水淡化行業健康發展的方向,首鋼海水淡化在裝置自主製造、大型化等方面不斷尋求突破,在“系統級”的模式創新方面,特別是對一些關鍵介面技術的應用,譬如說發電和熱法海淡的結合,熱法海淡和膜法海淡的結合,海淡和鹽化工的結合等等,做了大量的探索和嘗試,可以說形成了很多低成本的首鋼海水淡化模式。

隨著沿海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在沿海形成了一批鋼鐵、石化等產業園區、示範基地,高耗水行業呈現向沿海集聚的趨勢,與此同時,沿海部分地區存在地下水超採和水質性缺水嚴重等問題,在水資源壓力和環境壓力日趨增長的今天,內陸企業特別是像鋼鐵、石化等高消耗、高汙染行業,逐漸向沿海轉移是大勢所趨。海水淡化其實是模擬自然,取法自然,透過工業化的流程,讓海水在工業裝置中蒸發、冷凝,實現的水的迴圈。對於大的生態概念來講,沿海企業發展海水淡化,直接用於工業生產,間接地用於民生,是一種發展趨勢,海水淡化的首鋼模式,就特別適合這種沿海企業的發展需求。(攝影:李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