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筆/刀劍笑&叨叨姐
“丞相,起風了。準備尖叫”!
“丞相,起風了”,是臺灣網路論壇PTT裡的一句流行用語,說的是形勢發生改變。那麼,一些臺灣人準備為什麼“形勢改變”而“尖叫”呢?
這要從立陶宛說起。
立陶宛昨天以在華外交人員“人身安全堪憂”為由,召回了所有駐華外交機構人員。
不止如此,它還憋著壞,要把這事硬往政治化方向炒,說什麼中方“施壓”“先發制人”,它在“遭遇脅迫”,等等。
這與它一段時間以來自我營造的“遭到中方欺壓”顯然是一個套路。
毫不意外,立陶宛唱戲,有人很是捧場。
美英迅速表達了“聲援”。
拿這事大做文章的,還有民進黨當局。蕭美琴等所謂“官方人士”接連出來說了些“善意迴圈”“表達最崇高敬意”“與立陶宛人民站在一起”等花團錦簇的詞。
更有臺灣輿論認為,這一舉動“非常罕見”,並將之解讀為“準斷交”狀態,甚至幻想立陶宛將成為“臺灣外交絕地大反攻的起點”……
它們,有些過於飄了。
1
召回臨時代辦的同時,立陶宛對中國好一番攻擊抹黑。
立外交界所謂知情人士對媒體說,中方几周前通知將立陶宛駐華外交機構降為代辦級,要求立外交官12月14日之前交出外交人員身份證明檔案,正式進行身份降級。
按照外交程式,這本來是順理成章的事。
早在上個月立陶宛允許設立所謂“駐立陶宛臺灣代表處”後,中方就已宣佈兩國關係降級,駐立外交機構更名為代辦處,並要求立方對照更改。
大使級降到代辦級,有些待遇當然會跟之前的不一樣。
比如外交人員證件,之前標註的是使館級別,現在就得收回重新標註,改成代辦級別。還有立方提到的使館安保等級,自然也得有相應調整。
這些,實際都是立陶宛的咎由自取。
但到了立陶宛嘴裡,卻成了中方“施壓”“先發制人”,它在“遭遇脅迫”。
甚至,立外交部還被害妄想症發作,聲稱“難保中方不會製造更多技術障礙,甚至找理由暫停水電供應”,說立陶宛在華外交人員的“人身安全堪憂”,因此決定撤離駐華代辦處全部19人及其家屬。
立方“從未向中方提及自身安全有什麼問題”。
我外交部發言人在今天的記者會上對此明確回應。但立陶宛轉過頭去卻對西方媒體和輿論大肆渲染所謂“遭遇脅迫”“安全堪憂”。背後嚼舌頭,已經不是簡單的外交誠信問題。
況且,立陶宛的所謂擔憂,純屬子虛烏有。
一位前外交官對補壹刀說,中國一直嚴格遵守《維也納外交公約》。在新中國外交史上,即便在中國與某些國家面臨戰爭風險時期,對方在華外交人員都沒面臨過任何所謂“安全威脅”。
2
那麼,立陶宛為什麼選擇這個時候給自己瘋狂加戲?
有學者分析說,它首先有轉移國內壓力的考慮。
前兩天有不少外媒報道,因為無法說服本國企業聽從美國指揮制裁白俄羅斯,立陶宛外長和交通部長一度雙雙辭職。總理希莫尼特甚至曾表示,不排除內閣集體辭職。
甘受美國驅使,圍繞涉華和對俄關係等問題上躥下跳卻沒撈到什麼切實好處,剛剛上臺一年的立陶宛政府,正在國內陷入一場嚴重政治危機之中。
這就不難理解,立陶宛憋著要把被中方外交降級的事鬧大,把正常的外交程式硬往政治化方向炒,一方面是想轉移國內壓力,另一方面則是想向國際社會賣慘,博取同情。
這與它一段時間以來自我營造的“遭到中方欺壓”是一個套路。
立陶宛顯然是想借此再度強化中國“以大欺小”的形象,也給美國等在背後慫恿它的國家提供更多攻擊中國的藉口。
果然,立陶宛昨天這出新戲碼一出,美英立即跳出來捧場。
美國務院當天就在對媒體詢問的回覆中,“譴責中方對立陶宛的脅迫”,同時還“持續歡迎臺灣與立陶宛深化合作”。英國外相特拉斯也在推特上稱,中國對立陶宛外交人員“施加令人無法接受的壓力”。
美英“聲援”來得很快,但立陶宛真能指望得上嗎?
不僅拒絕配合美國的立陶宛企業心裡自有判斷,就連立陶宛政府也已經嚐到美國“口惠而實不至”的滋味。
在整個立陶宛政府面臨辭職危機的時候,立陶宛防長13日訪美求援,再次請求美國在立陶宛永久駐軍,以對立陶宛提供庇護。
而美國呢?
除了口頭上吹捧立陶宛是“地區內民主燈塔”,為其他美國盟友“樹立了榜樣”,並未提供任何實質援助。
3
除了美英,還有一個地區為立陶宛的最新作秀瘋狂打CALL。
“丞相,起風了。準備尖叫”!
臺灣前“外交官”、現“時代力量”國際中心主任劉仕傑難掩興奮,就此開啟了自嗨模式。
對於立陶宛駐中國大陸外交人員全部撤離一事,他以一副內行人的口吻臆測,“這非常罕見”,立陶宛外交人員被召回“諮詢”,或許是諮詢“立陶宛到底還有沒有必要維持跟中國(大陸)的邦交?”
他的白日妄言還不止於此:“如果立陶宛跟中國(大陸)斷交,那是否意味臺灣跟立陶宛可能‘建交’?”
於是,他忍不住歡呼:“丞相,起風了。準備尖叫”!
可以說,劉仕傑這番話,把民進黨當局一直暗搓搓謀算、卻隱而不發的小心思暴露了出來。
民進黨當局以前的所謂“外交突破”都集中在非洲、拉丁美洲方向,如今“邦交國”又丟了一個尼加拉瓜,它總想在什麼地方找補回來。
立陶宛,在這個時候,再度跳得很高,民進黨當局當然想要趕緊抓住,充分炒作。
“表達最崇高敬意”“與立陶宛人民站在一起”……這樣的好話來了那麼一沓。臺灣地區駐美代表蕭美琴還搞出一個新名詞“善意迴圈”,她說,臺灣將以“善意和相互支援的良性迴圈”方式深化與立陶宛的經濟關係。
又是“善意”,又是“良性”,原來經濟合作還可以進行這樣綠茶範的包裝。但到底怎樣“深化經濟關係”,臺灣外交部門發言人說得相對實際:“鼎力支援立陶宛與我方發展更緊密且互惠互利合作,讓臺立雙方在經貿、科技、文化、教育等各領域的夥伴關係進一步強化。”
其實,這也不過是民進黨當局畫的一個大餅。
說白了,就是讓臺灣老百姓多買一點立陶宛產品,尤其是立陶宛的食品。立陶宛老百姓估計想不通:你給美國下了那麼多軍火大單,我為你付出這麼多,就給這點“食”?
這一點也不奇怪,民進黨當局琢磨的是自己一畝三分地的利益。它仔細算了算,立陶宛這樣的國家對它確實是可遇不可求的,因為它“國家人口少、與中國經貿比重小,右翼政府執政,對美國跟得很緊”。
所以,民進黨當局將立陶宛視為“臺灣外交絕地大反攻的起點”,打算“不惜一切代價”拿下立陶宛。那樣的話,它將可以在歐洲方向上拉開一條口子。
可惜,它心有餘而力不足。
民進黨當局能做的,也就是擼臺灣老百姓的羊毛,提供一點“新臺幣支援”。
4
立陶宛,真的會倒向民進黨當局嗎?
誰都知道,這些年在涉及臺灣問題的外交領域,中國大陸一直在取得進展。
蔡英文上臺後,臺灣的所謂“邦交國”從22個銳減成現在的14個,宏都拉斯、梵蒂岡與臺灣的“邦交”也早就拉響過警報。
在與立陶宛的摩擦中,中方一直保持著剋制。只要立陶宛方面不再採取進一步動作,比如公開和臺灣繼續密切官方聯絡,邀請蔡英文訪問等,應該說,到不了斷交那一步。
退一萬步說,中國就算與它斷交,讓它與臺灣“建交”,也不過是中國外交大鍋裡多一塊或者少一塊“蚊子肉”的事情。
有必要幫維爾紐斯回憶一下,也是在歐洲,上世紀90年代出過馬其頓與臺灣“建交”事件。
馬其頓從前南斯拉夫獨立出來不久,就與中國建立正式外交關係。那時的馬其頓經濟面臨巨大難題,需要大量外資。臺灣地區領導人李登輝瞅準這個機會,開始用10億美元作為誘餌。最後雙方於1999年2月9日建立所謂“外交關係”。
中國有句老話,“酒肉朋友不長久”。也就兩年多時間之後,馬其頓政府就宣佈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恢復邦交。
類似的邏輯,如果立陶宛只是現政權與民進黨當局勾結,根本沒有可持續性,說不定什麼時候“臺灣”名義的辦事處就會被新的政府趕走。
況且,就像前面提到過的,立陶宛現政權已經搖搖欲墜了。
很多人就不明白:立陶宛這麼蹦躂,到底圖什麼?
美歐不會給埋單,臺灣又力有不逮,維爾紐斯還不停編出與中國大陸摩擦的新劇本,贏得的關注和試圖達到的效果,以肉眼可見的速度銳減。
到頭來,最受傷的,只會是立陶宛自己。
圖片來自網路
來源:環球時報熱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