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打造承載非首都功能疏解高標準新區

5年前的4月1日,中共中央、國務院決定設立河北雄安新區的決策部署正式釋出。作為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集中承載地,作為解決“大城市病”,推動京津冀一體化發展的改革實踐重地,雄安新區5年來在全域性上謀勢,在關鍵處落子,堅守初心,穩步推進,正在加快打造承載非首都功能疏解的高標準新區。

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是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核心要義。透過疏解非首都功能,破解因功能過多和人口聚集帶來的交通擁堵、資源過載、環境汙染等問題,透過調整經濟結構、空間結構,探索出一條人口經濟密集地區最佳化開發的新模式,走出一條中國特色解決“大城市病”的新路子,是設立雄安新區的“初心”所在。

正是因為充分認識到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就是供給側改革、調結構、轉方式,就是“騰籠換鳥”,就是提升城市發展質量、改善人居環境、緩解人口資源環境的突出矛盾,就是更好履行作為國家首都的職責,在疏解中實現更好發展,北京從一開始就將雄安新區建設“當成自己的事”,全力以赴推進。

5年來,北京加強與疏解承載地的交通對接,積極推動城際鐵路聯絡線、新機場高速等一批交通一體化專案,最佳化與雄安新區的通達網路,加快形成1小時交通圈;5年來,北京發揮首都科技創新資源輻射帶動作用,加快與雄安新區合作,攜手打造科技創新戰略高地,引領帶動區域產業轉型升級;5年來,北京陸續出臺政策,支援優質醫療、教育資源向雄安新區轉移,確保非首都功能轉得出、穩得住、能發展;5年來,北京致力打造京津保生態過渡帶,共同保護“華北明珠”白洋淀,構建藍綠交織、清新明亮、水城共融的新雄安。

堅定不移“控增量”“疏存量”,一方面大力推動率先啟動的標誌性疏解專案在雄安新區落地,一方面嚴格執行新增產業禁限目錄,一手抓現代化首都圈構建,一手抓提升重點領域協同發展水平,雄安新區5年的發展,是北京高質量發展的縮影。在這個大背景下,我們能夠清晰看到兩幅圖景相輔相成、相得益彰。

不同於一般意義上的新區,作為重點承接北京疏解出的行政事業單位、總部企業、金融機構、高等院校、科研研所等非首都功能的承載地,5年來,中國中化集團、中國華能集團和中國衛星網路集團三家央企已定址雄安,中國電信雄安網際網路產業園等一批市場化疏解專案已經動工。央企在雄安設立分公司、子公司及各類分支機構達100餘家,在雄安註冊的企業中,北京投資來源企業達3600多家,80%都是科技型企業。北海幼兒園、史家衚衕小學、北京四中、宣武醫院專案陸續收尾。首批四所疏解高校、兩所醫院正在加快落地。雄安新區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的四梁八柱已經基本成型,併為未來發展打下堅實基礎。

不同於一般意義上的超大型城市,作為全國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國際交往中心、科技創新中心,5年來,北京剝掉“白菜幫子”,集中力量做好“白菜心”,將功能疏解的“減法”與結構最佳化的“加法”有機統一。“三城一區”,推動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先行先試改革措施落地;“兩區建設”,探索數字貿易、服務貿易率先示範;“雙樞紐”,打造國際消費橋頭堡;“首都圈”,支援雄安新區與城市副中心高質量發展兩翼齊飛;提品質,城市人居環境極大改善;人均地區生產總值、人均勞動生產率領跑全國。北京已經走上一條減量發展、瘦身健體、提質增效的高質量發展新路。

只有加快推動符合雄安新區定位的功能疏解轉移和產業佈局,大力支援雄安新區規劃建設,才能為北京經濟社會發展創造更大空間;也只有加快首都高質量發展,才能為雄安這座“未來之城”注入更大發展動力。“都”與“區”的互動之間,高質量發展的全國樣板已經呼之欲出。

文/北京青年報評論員  慄玉晨

 

加快打造承載非首都功能疏解高標準新區

編輯/姬源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1471 字。

轉載請註明: 加快打造承載非首都功能疏解高標準新區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