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金歲月》告訴我們晚年之所以不幸,往往是這“3件事”做晚了

《流金歲月》真正把人生的歲月點滴描繪得淋漓盡致,而隨著劇情發展,除了情愛卻也讓我們解讀出了人生。

我們都想一生幸福,但又有誰能夠保證一輩子都順風順水,然而劇中非常真實直白地告訴我們一個道理,那就是晚年之所以不幸,是因為這“幾件事情”做晚了

《流金歲月》告訴我們晚年之所以不幸,往往是這“3件事”做晚了

“錢”是人生基礎,不為自己後半生打算努力的人,註定悲苦

劉詩詩飾演的蔣南孫,是一個家境優越的小公主,從小生活環境富足,父母給予了最好的生活條件,所住的豪宅價值上億,但這一切卻並非小公主父親是富豪,頂多算是有個富二代的父親。

而蔣南孫父親其實是巨嬰男,仗著家境好,又是男孩子,遇到事缺錢只會和媽媽撒嬌,他一輩子沒用打過工,也沒有過創業,為了好日子試圖用炒股盈利,同時也會瞧不起窮人,但他吃的是家底,消耗的是自己的青春和自己父母的積蓄資產。

然而最終炒股虧錢把房子抵押,讓整個家庭揹負了鉅額債務,年輕的時候不打拼,中年依舊無法,也更沒有辦法用正確的方式讓自己過上好的生活。錢不是萬能的,但生活中沒有錢卻是萬萬不能的。

人到中年甚至到晚年,老人生病,子女就業求學,亦或者是生活中種種的費用所需,樣樣都需要錢,沒有錢不能讓家人過上衣食無憂的生活,也無法在意外來臨之際做出承擔和缺乏東山再起的能力。經濟的匱乏,錢的缺失,會讓老年生活異常窘迫,除了生活習慣無法再供給,還會有對子女的虧欠心態。

很多人覺得總把錢掛在嘴邊是拜金,而生活就是如此現實,我們都是凡塵中的凡夫俗子,所需要的一切物質資源和生存,都需要用錢去交換,一個年輕時不積穀防饑的人,多半他的晚年都不會幸福。

《流金歲月》告訴我們晚年之所以不幸,往往是這“3件事”做晚了

沒有教育好自己的兒女

《流金歲月》中奶奶的角色很多人都同情,八十幾歲了家破人亡,但其實究其根本和她自己的教育有直接的關係,重男輕女的理念,以至於把自己的兒子供養成巨嬰,哪怕在敗光家產,兒子在跳樓前說要出去打工找工作,還會心疼的說句“那很辛苦的”但辛苦不是一個人應該嘗試的經歷嗎?

慈母多敗兒,往往自己晚年的不幸不是運氣,而是自己年輕人沒有教育好自己的子女。

一個炒股入魔的賭徒,即便已經人到中年只要兒子賣萌就給錢去接濟,也成為了兒子最終悲劇的催化劑,錯位的愛摧毀的才是子女的人生。

日常生活中,父母對孩子的愛,常常存在心理上的補足。自己缺少什麼,便加倍刻意彌補給孩子,美其名曰,不能讓自己的孩子再去吃同樣的苦。

而劇中的老人也不過是因為慣性的溺愛,阻止的兒子成年人該有的成長與承擔,哪怕自己惹出這麼嚴重的家變,心態崩潰下選擇跳樓結束生命,把所有的一切交給女兒承擔。

錯誤的愛和教育影響的不僅僅是孩子的一生,同樣還有自己的後半生,所以很多此刻晚年的不幸,不是因為自己家境不好,又或者運氣不佳,而是自己沒有教育好自己的兒女,造成的不幸。

《流金歲月》告訴我們晚年之所以不幸,往往是這“3件事”做晚了

沒有珍惜善待自己的伴侶(親人)

俗話說少來夫妻老來伴,很多人都不滿自己的愛人為什麼那麼不支援自己,影視劇中南孫的媽媽也一直表現得冷靜到冷漠,但晚年的冷漠無情不是真的冷酷,基本上都源於從年輕人就沒有被同等的尊重。

蔣南孫的奶奶一直冷言冷語甚至夾槍帶棒,面對妻子和母親的矛盾他視而不見,只會沉溺於自己的世界裡炒股,不聞不問,只會自我的認知自己的世界和需求。

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不會有無緣無故的恨,包括蔣南孫的奶奶,一輩子不善待兒媳,又怎麼可能待自己面對家破人亡境況時,讓兒媳用後半生青春,如親媽一樣的去侍奉對待。

人與人之間都是價值的互換,當初年輕人,夫妻也好婆媳也罷,任何關係都是情感的付出與交換。因此很多人晚年的不幸都是自己當初點滴種下的“因”,才最終結出的“果”。

《斷舍離》書中說,沒有什麼人必須交往,哪怕是家人、親戚,同窗、同事。很多事,避免走歪比努力更重要。

人需要感恩,情需要珍惜,人生的路都是一步步自己走出來的,人心也是一點一滴讓自己溫暖或冷掉的,晚年的福氣源於年輕時的智慧與真誠的積攢,而一般晚年之所以不幸,基本上都與這3點相關。

《流金歲月》告訴我們晚年之所以不幸,往往是這“3件事”做晚了

文/感情中轉站

人生孤單,有我相伴,你有什麼情緒壓力,情感問題,又或者不同的個人觀點,私信我,我來幫你一起找到相對最佳的處理方式解決問題。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1636 字。

轉載請註明: 《流金歲月》告訴我們晚年之所以不幸,往往是這“3件事”做晚了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