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好洋湖社會治理“創新”方程式
嶽麓區洋湖街道以社會治理促發展提質,正視新階段、善用新力量、幹出新氣象 推動“兩地兩圈”加快成型,大美洋湖宜居宜業成品牌
洪虹 周晗 夏明煒
“‘楓橋經驗’大家可能聽過,但如何在洋湖發展的新徵程中,把‘楓橋經驗’創新靈活運用到我們街道的社會治理中來?”3月17日整整一上午,長沙市委黨校老師關媛媛圍繞《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結合優秀案例,為嶽麓區洋湖街道新上任的村(社群)“兩委”委員,帶來了一次特別的“上崗”培訓。
請老師講課,去外面學習,這樣的“新人”培訓,洋湖已連續開展多天。目標只有一個:期待基層的新生力量,在社會治理中用新思想、新理念、新辦法,為洋湖不斷實現更高質量的發展,打牢堅實地基、注入澎湃活力。
今年是“十四五”規劃開局之年,是建黨100週年,也是嶽麓區全面開啟“三強四融”現代化建設新徵程的第一年。省委常委、市委書記吳桂英在調研嶽麓區時強調,嶽麓區要打造科技創新高地的高峰,當好推進長株潭一體化的先行軍,當好獨具魅力山水洲城的展示區,當好文旅高質量融合發展的新樣板。
位於長沙西南、長株潭融城重要節點的洋湖街道,將圍繞文旅、總部、國際、融城幾大關鍵詞做文章,推動“兩地兩圈”加快成型,促成特色產業鏈集聚成勢,實現大美洋湖宜居宜業成品牌。
發展的方程式終有解,解法卻多元。筆者在洋湖走街串巷發現,在細化嶽麓區委“五篇文章”“十項舉措”的基礎之上,該街道堅持社會治理以黨建為引領“三同三改”,正視新階段、善用新力量、幹出新氣象,以“新”字一以貫之,以實幹精神為社會治理這道“創新”方程式提供最優解。
新階段 大規模徵拆建設向高質量創新發展過渡 新問題帶來新挑戰
洋湖街道因洋湖垸得名,是嶽麓區較為年輕的街道。十餘年來,片區經歷了大拆大建,目前徵地拆遷工作已接近掃尾,引進的企業專案逐步建成達效,新城的構架初步成型,進入由大規模徵拆建設向高質量創新發展過渡的關鍵時期。
“建設都市休閒文旅高地和總部經濟發展基地,打造洋湖國際商圈和洋湖國際藝術圈!”面對新形勢,以劉振乾為“班長”的洋湖工委班子堅定不移踐行區委、區政府“三強四融”高質量發展戰略,緊緊圍繞區“十四五”規劃對洋湖的發展定位,全力擘畫“兩地兩圈”新藍圖。
洋湖溼地公園、聯江公園、宜家、卓伯根、中盈廣場、洋湖水街、婦女兒童醫院、騰訊雲啟、京東科創……隨著一座座公園建成,一枚枚商業巨頭落子,洋湖成長為宜居宜業宜遊高地,人口也從最初的2.5萬暴增到如今的約10萬人。
人口結構上,外來購房新市民大量入住商品房小區,本土徵拆村民就地安置變身市民;產業發展上,樓宇紛紛拔地而起,新興企業加速匯聚;區域形象上,公園、河湖、文化藝術場館大放異彩,洋湖成為城市會客廳。
曾經的城市外圍,終成發展熱土,洋湖的基層社會治理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
“很多樓盤小區居民都從大城市回來,對比之前社會治理的高標準,現在一遇到問題就愛打12345熱線,最後還是落到我們社群來解決。”
“安置小區村民成了市民,大家條件好了、腰包鼓了,豐富他們的精神文化生活,成了當務之急。”
“現在時代不同了,以前做社群工作的老思路、老辦法,對新人群、新問題不一定管用……”
民有所呼、政有所應,經濟發展必須有安定和諧的社會環境為保障。如何真正讓“社會管理”變“社會治理”,從“最後一公里”到“服務零距離”,在發展格局變遷的“視窗期”,以高質量社會治理推動高質量發展,考驗著洋湖領導班子和基層幹部的工作智慧和水平。
面對轄區樓盤小區與安置小區、建成區與待建區、集鎮區與拆遷區並存的街情實際,洋湖街道創新提出“三同三改”,即推進樓盤小區和安置小區服務同覆蓋,改進宜居品質;推進建成區和待建區管理同提質,改進營商環境;推進集鎮區和拆遷區文明同進步,改進社風民風,確保洋湖基層社會治理走實走深。
“在此基礎上,我們把網格作為社會治理的強有力抓手,一張網托起基層社會治理‘硬底盤’,以群眾‘滿意不滿意,答應不答應’作為衡量網格工作的唯一標準。”街道工委副書記、辦事處主任李澤亮介紹,特別是今年,全體黨員下沉網格,把做好群眾工作滲透到網格化管理的各個方面、各個環節,將“人、事、地、物、組織”全部納入網格管理,完善“人在格中走、事在網中辦”的服務管理體系,確保12345工單量增長率的降速跑贏轄區入住人口的增速。
新力量 基層班子注入新鮮血液,社會治理觀念更年輕、辦法更多元
新成立不久的白鷺府社群,黨總支書記劉仕傑是個“90後”,“兩委”委員9人,平均年齡32歲;老牌的山塘村變山塘社群後,大哥吳建新依然挑起書記大梁,班子成員不斷注入新鮮血液,平均年齡也快速降到30歲多點;在洋湖的大街小巷,大批“90後”甚至“00後”日漸成為“活躍分子”,積極參與社群事務,奉獻自己服務他人。
農村變城市、農民變市民、一產變三產,各種利益矛盾交織,群眾思想觀念多元複雜,新問題、新矛盾層出不窮。人是最關鍵因素,洋湖社會治理面臨的新局面,必須從基層新力量上破題。
社群年輕,社群工作人員年輕,社群內常住居民也年輕。大家說起白鷺府社群,繞不開“年輕”一詞。殊不知,這個社群卻是洋湖街道基層社會治理狀況最複雜的區域之一,12345熱線工單量也常常排名前列。
“今天你來提意見,明天他來吐苦水,我們社群的年輕人都很積極參與社群事務,但效果不佳。”白鷺府社群成立之初,面對11個樓盤和多個樓宇、場館的複雜治理形勢,劉仕傑每天忙得焦頭爛額。
居民張六榮是個熱心大哥,經常一遇到問題就乾脆泡在社群,對劉仕傑“圍追堵截”,甚至偶爾影響到大家正常辦公。劉仕傑思考,社群的很多問題都是溝通問題,何不以年輕人能接受的方式來進行溝通,推動基層治理共建共治共享?
很快,首場“睦鄰同心·議起向前”方桌議事會在社群舉行,嚴肅的通知變成溫馨的海報,傳統的茶飲換成了時髦的咖啡,大家圍桌而坐,現場提出問題、解決問題。曾經的“刺兒頭”張大哥讚不絕口:“我們反映的問題和提出的意見建議,街道、社群以及開發商現場處理解決,讓我們真正成為社群治理的實施者、決策者和監督者。有問題、有想法,每個居民都可以自由發言,免去了互相推諉扯皮,這個做得非常好。”
今年,為進一步擴大社群“朋友圈”,白鷺府以更年輕的思維,創新實施“一鄰一”夥伴聯盟計劃,以聯盟為名,吸納轄區機關、企事業單位等為成員,把盟員力量充實到社群網格管理、矛盾調處、志願幫扶中。與謝子龍影像藝術館合作,共同打造社群“小小記者站”和“紅色直播間”等。
在“80後”龍骨寺社群黨支部書記歐蕾的帶領下,轄區內柏寧地王廣場100餘家企業的年輕員工不再埋頭工作互不往來,大家在寫字樓裡找到了家的感覺;社群裡的“龍骨寺大媽”和年輕志願者們也緊密團結起來,利用“時間銀行”志願服務專案,存取志願服務“時間”,為轄區居民提供扶貧濟困、居家養老、治安巡邏、糾紛調解、學習培訓、環保宣傳等多項志願服務。
截至今年1月24日,洋湖街道9個社群(村)“兩委”換屆工作圓滿結束,66名候選人全部高票當選。年輕化和知識化成為新亮點,新一屆“兩委”成員中年齡最小的22歲,平均年齡為36.4歲,較上屆年輕8.56歲。35歲以下33人,佔比50%。其中大專以上學歷97%,比上屆提高3.6%,全日制本科以上學歷18人。
新氣象 志願服務春風化雨,社風民風向上向善
“至若春和景明,波瀾不驚,上下天光,一碧萬頃”。
洋湖春園、洋湖和園、洋湖景園、洋湖明園四大農安小區承載著洋湖數萬村民的就地安家夢。范仲淹在《岳陽樓記》中描繪的春光和煦、陽光照耀,如今也成為了洋湖“春、和、景、明”四大農安小區社會治理的日常之景。
謝建良曾經是洋湖本地遠近聞名的“屠夫”,上世紀90年代就成了村裡的萬元戶。洋湖和園建成入住後,老謝無豬可殺,萌生了和鄉親們成立物業公司、自己人服務自己人的想法。
老謝從保安幹起。3年時間,從水電安裝到房屋驗收,從微笑服務到周到服務,從化解矛盾到解決糾紛,他成了物業管理的行家裡手,帶領大家成立了首家由失地農民創辦的長沙宏遠物業公司,75名員工都是拆遷農民。公司不僅第一時間成立物業公司黨支部,還主動申請加入連山村區域化黨建聯席會議,和其他成員單位共商共議、服務群眾。“村委會+管委會+物業公司”的管理模式越來成熟。
“我們小區的裝置、服務,那是很多商品房小區都比不了的呢。”洋湖和園小區居民如數家珍:小區有自己的“消防隊”,大型清掃裝置一應俱全,督導垃圾分類、勸導佔道經營、除草巡邏、愛心義剪等方面的黨員志願服務團隊就有6個,110餘個商鋪產生的年租金“反哺”小區停車位、綠化、商業街、文化廣場、電子屏等設施裝置的改造與新建,強大的“造血”能力讓大家的日子越過越有滋味。
轄區內安置小區多,村民市民化,成為今年洋湖社會治理的重中之重。今年元旦剛過,洋湖即下發了“一號檔案”《洋湖街道加快推進安置小區市民化工作方案》,要求以“景和春明”為重點,透過強化教育引導、實踐養成、制度保障等,引導人們向上向善,除歪風邪氣,樹新風正氣。
春日,走進山塘社群的洋湖春園,莊重大氣的小區門樓引起筆者注意。“一般別家小區的門樓最多頂上有塊電子屏,我們門樓兩側還有兩塊。”山塘社群專幹陳琴說,誰家有個喜事,兩塊電子屏都能免費打上祝福標語,既幫大家節約了經費,也助力了移風易俗。
洋湖春園是去年下半年才交房的新安置小區,已入住2400餘居民。“我們有8支先鋒隊伍,矛盾糾紛調處隊、移風易俗宣傳隊、社群文明勸導隊、時事政治宣講隊、環境衛生督察隊、愛心公益幫扶隊、健康快樂促進隊、退役軍人志願服務突擊隊,那是相當的活力四射!”徐友群是小區的熱心大姐,因孩子殘疾,她自發創立了梧桐樹助殘志願服務隊,每年主動慰問走訪殘疾人家庭,聯合社區為殘疾人每個季度辦一次生日會,帶大家外出遊玩,讓殘疾人生活豐富,樂觀向上。
為了讓社風民風更優,未徵拆的100餘戶村民,山塘社群開展“美麗庭院”評比。年初大家自主申請建立戶,年底驗收合格的為示範戶,無論是五星級還是四星級,建立成功的村民們,一不要獎金,二不要牌匾,社群只需獎勵一張自家美麗庭院的上牆照,以示鼓勵,留作紀念。
在安置小區,山塘社群今年創新推出“家風指數”考評辦法,實行“4+X”考評標準(暫定),其中“4”為遵規守紀、親友和睦、家園建設、誠信致富四大項,共計100分。以股民家庭為單位(含投親靠友遷入落戶人員)進行考評,直至每大項扣分項扣完為止。“X”為額外獎勵情況,是加分項,視情況每戶加1~20分,每戶最多不超過20分。
到年底,滿分家庭張紅榜,扣分家庭張黃榜。紅榜家庭評優評先,黃榜家庭將不享受社群慰問、獎勵等待遇,年底股民分配將根據分數扣除相應比例的金額,扣除的待遇納入社群黨群愛心基金會。
據瞭解,2020年以來,透過黨建引領“三同三改”,洋湖街道做實做細基層社會治理這篇答卷成效初現,群眾對辦結的12345市民熱線工單滿意度達100%。龍骨寺社群、山塘社群、金線巷社群等被評為“三零”社群,連山村被評為湖南省民主法治示範村,還擁有洋湖和園、洋湖景園、江雅苑等一批市級、區級文明小區。今年,洋湖將繼續按照黨建引領“三同三改”工作模式,不斷完善片區配套設施,有效提升服務水平和服務能力,最佳化包括民生、環境、公共安全等在內的各種需求,切實提升洋湖群眾的幸福感、獲得感和歸屬感。
一把手談治理
治理轉軌,讓幸福洋湖品質更優
洋湖街道工委書記 劉振乾
社會治理一頭連著發展、一頭連著民生,社會治理精準發力,才能效果給力。洋湖經歷了多年徵拆,已經基本上實現了由農村向城市的跳躍式發展,但要實現更有質感、更有溫度的發展,就要實現從農村工作方式轉向城市工作方式甚至國際化的工作方式,要從外來戶的管理模式轉向本地人的服務模式,要從粗放的報到制轉向精細的摸底制。
一是在解決現實難題中實現治理平安。實踐證明,安全穩定不是奢侈品,而應當是為群眾提供的標配品。要著力築牢安全防線,紮實做好安全生產專項整治三年行動,積極開展安全隱患線索有獎徵集,全面開展交通安全頑瘴痼疾整治行動,堅決防範和遏制安全事故發生。堅持依法治理,集中力量整治社會治安亂象,重點打擊盜搶騙、黃賭毒、傳銷和破壞營商環境等違法行為,為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營造優良環境。壓實疫情防控“四方責任”,督促經營單位落實主體責任和防控措施,引導居民群眾做好個人防護,確保居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
二是在擴大公眾參與中實現協同共治。實踐證明,無論形勢怎樣變化,技術手段多麼先進,恪守群眾觀念的立場千萬不能變,發動群眾參與的理念千萬不能丟。要認真落實班子成員定期下訪接訪制度,引導全街黨員幹部到群眾中去。要有序推進“一社群(村)一品”工程,加快推進新社群建設力度,支援國際社群開展工作,推動興聯、洋湖等社群籌委會進入實質運作。今後要形成樓盤小區交房同時社群籌委會進場服務的長效機制。著力完善服務功能,持續開展失地農民就業培訓,支援拆遷群眾自主創業,以創業帶動就業。要充分發揮黨員志願者的積極作用,整合志願服務資源,將志願服務平臺做大、做優。穩妥推進股份制改革和“村改居”建設,進一步最佳化“春和景明”四個安置小區的管理,探索“紅色物業”等黨建引領下的社群治理和服務模式,致力讓洗腳上岸的拆遷群眾實現新市民身份的快速轉換,既充分享受市民的權利,也充分履行市民的義務。
三是在創新治理方式中滿足群眾需求。實踐證明,在加強社會治理、化解重大社會矛盾的過程中,信任是撬動群眾對我們工作理解、支援和配合的有力支點。要持續聚力聚焦“五篇文章、十項舉措”,針對轄區樓盤小區與安置小區、建成區與待建區、集鎮區與拆遷區並存的街情實際,深入推進“三同三改”,透過服務同覆蓋、管理同提質、文明同進步,持續改進宜居品質、營商環境與社風民風,推動洋湖基層社會治理走實走深。做實做細網格管理,建立重點疑難工單預警機制,把群眾口碑作為衡量網格工作的唯一標準,確保12345工單量增長率的降速要跑贏轄區入住人口的增速。要加強與區直部門對接溝通機制,切實解決街道“看得到管不到”、部門“管得到看不到”的社會難題。要建立健全轄區房地產專案管理服務機制,把建設質量、社群服務用房、農民工工資、安全生產等突出問題前置,著力減少和杜絕房地產領域信訪問題,切實維護群眾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