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星橋”重建後擬改名“東風橋”,你覺得呢?

記者 蔚曉賢

6月3日,記者從濰坊市城市管理局獲悉,備受市民關注的“亞星橋”重建工程有了新進展,目前設計方案及效果圖出爐,記者瞭解到,亞星橋重建後將不再命名“亞星橋”,擬改名為“東風橋”。

“亞星橋”重建後擬改名“東風橋”,你覺得呢?

據《濰縣誌稿》記載,金大定六年(公元1166年),僧人本敬化緣籌款,在東風街白浪河處建石橋一座。

至明代,進士陳調元倡建三十孔石橋,名曰“青龍橋”,後毀於水患,遂改建季節性木橋。

1934年,濰縣人潘雲亮主持修建了濰縣歷史上第一座具有現代概念的城市橋樑,定名“朝陽橋”,後成為濰縣開埠後第一個最具象徵意義的標誌性交通建築,百姓習稱為“天橋”。

1948年,濰縣解放後,為紀念王若飛烈士,將“朝陽橋”改名為“若飛橋”。

1973年,隨橋樑兩側道路拓寬,新建鋼筋混凝土結構雙曲拱橋,定名為“東風橋”。

“亞星橋”重建後擬改名“東風橋”,你覺得呢?

1994年,為滿足城市交通需求再次拓寬改造,在原橋基礎上增建兩側加寬橋,由亞星化工集團出資冠名為“亞星橋”。亞星橋的建成,象徵著濰坊這座歷史悠久的古城邁進了新的時代。一城山水一城詩,白浪河上的“亞星橋”多年來一直是濰坊一張亮麗的名片。

不過,很多老濰坊人提到這座橋,還是習慣上稱其為“東風橋”,這座橋樑上刻滿了歲月的痕跡,深深印在他們心裡。濰坊人對東風橋的記憶最為深刻,感情最為深厚,這個名字也是幾代濰坊人成長的記憶。

“亞星橋”重建後擬改名“東風橋”,你覺得呢?

據介紹,濰坊是世界風箏之都,“東風”象徵著新時代城市騰飛的力量;“忙趁東風放紙鳶”,“東風”契合了濰坊的城市文化特色。本次新建橋樑是對原東風橋歷史文化的傳承與迴歸,因此新橋擬命名為“東風橋”。透過這座橋樑,濰坊人很自然的就能聯想到這座城市的發展歷程,聯想到白浪河兩岸悠久的歷史、厚重的文化,以及勤勞智慧的濰坊人民創造的燦爛文明。

濰坊市城市管理局工作人員表示,目前,亞星橋的重建方案正在公示,社會公眾對該專案設計方案有好的意見或建議,可形成書面材料傳送至濰坊市市城管局郵箱[email protected]

“亞星橋”重建後擬改名“東風橋”,你覺得呢?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805 字。

轉載請註明: “亞星橋”重建後擬改名“東風橋”,你覺得呢?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