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觀察者網 熊超然】當地時間5月24日,第二次美日印澳“四方安全對話”(Quad)領導人線下峰會在日本東京召開。會後的聯合宣告中,雖多處含沙射影,但與會各方卻避免直接提及中俄。
在俄烏衝突仍在持續的背景之下,美國領頭髮布的這份聯合宣告為何沒有譴責俄羅斯?
24日,印度前外交部長坎瓦爾·西巴爾 (Kanwal Sibal)向今日俄羅斯(RT)解析稱,這並非是一個“偶然的疏忽”,而是因為印度的觀點壓制了美日澳三國,在這份聯合宣告中“佔據上風”(prevailed)。他表示,印度認為“四方安全對話”應該專注於“印太地區”,俄羅斯對該地區不構成威脅,印俄之間也沒有分歧,因此希望保持中立。
儘管美國近期頻頻“威逼利誘”印度加入對俄製裁陣營,但西巴爾明確表示,“印度制裁俄羅斯”根本是一個不存在的假議題,“俄羅斯在歷史上從來沒有制裁過印度,但西方多年來卻一直如此”。
RT報道截圖
作為一名經驗豐富的外交官,西巴爾曾於2001年至2002年期間擔任印度外交部長,此後還曾於2004年至2007年期間擔任印度駐俄羅斯大使。
西巴爾向RT解釋說:“俄羅斯不會對‘印太地區’國家的穩定和安全構成威脅。因此,把俄羅斯或烏克蘭問題牽扯進來……將會是一個問題,因為至少印度不會接受‘印太’議程此種程度的擴大化。”
他補充說:“印度的觀點佔據上風,我們不會接受對俄羅斯的任何譴責,或對俄羅斯的任何負面評論。”
資料圖:印度前外交部長坎瓦爾·西巴爾
近期,印度尋求在俄羅斯遠東地區投資,並持續購買俄羅斯石油。除了“四方安全對話”的聯合宣告之外,本週美國還宣佈啟動了“印太繁榮經濟框架”(簡稱“印太經濟框架”,IPEF),相關宣告中也未提及俄烏局勢。
西巴爾表示,在這兩份宣告中,除了提及有關人道主義問題之外,印度不允許出現任何關於俄烏局勢的譴責內容。
當地時間5月24日,美國總統拜登與印度總理莫迪在日本東京舉行了會談,白宮方面釋出了拜登有關“俄羅斯對烏克蘭發動無端戰爭”的譴責,但莫迪並沒有發表這樣的宣告。
“印度沒有提到烏克蘭問題,完全沒有。”西巴爾在談到印美兩國領導人雙邊會談宣告時,這樣說道。
印度總理莫迪與美國總統拜登舉行會談。圖自社交媒體
在冷戰時期,有多達120個國家組成了不結盟運動,以應對美蘇兩大國的競爭。RT指出,作為不結盟運動的創始成員國,印度在沒有同蘇聯結盟的情況下,自身軍隊使用了大量蘇制武器裝備。
根據一些分析人士的說法,迄今為止,印度85%的主要武器系統來自蘇聯或俄羅斯,在軍事、經濟和政治等多個方面,印俄仍將雙邊關係定義為“享有特權的特殊戰略合作伙伴關係”(Special and Privileged Strategic Partnership)。
報道稱,儘管美國決定向印度提供軍事援助,以讓對方擺脫對俄武器依賴,同時拜登還敦促莫迪政府不要增加採購俄石油,但白宮至今未能說服印度加入對俄製裁行列,或正式就俄烏衝突譴責俄羅斯。
對此,西巴爾表示,所謂“印度制裁俄羅斯”根本就是一個不存在的假議題,“俄羅斯在歷史上從來沒有制裁過我們,但西方國家多年來一直在制裁我們”。他補充稱:“印度將遵守聯合國安理會批准的任何制裁決議,除此之外,不,印度不會(制裁俄羅斯)。”
2005年12月6日,時任印度駐俄羅斯大使西巴爾在印俄兩國領導人的見證下,與俄方代表交換籤署的智慧財產權檔案。圖自維基百科
當地時間5月24日,美日印澳“四方安全對話”(Quad)領導人峰會在日本東京召開,此次峰會是自去年9月美國華盛頓以來,四國領導人第二次以面對面方式舉行會談。
值得注意的是,儘管俄烏衝突依舊是本次峰會上的關鍵話題,但與其他三位譴責“入侵”的領導人不同,只有莫迪沒有在發言中提及俄烏衝突,而是重點強調合作稱,“四方安全對話”鼓勵“自由、開放和包容的‘印太’合作”。
美日印澳四國領導人出席“四方安全對話”峰會 影片截圖
會後的聯合宣告中,同樣沒有出現“俄羅斯”,但卻間接點出“領導人們討論了烏克蘭衝突,並強調尊重所有國家的主權和領土完整”,宣告重申了四國決心“維護基於規則的國際秩序,使各國免受一切形式的軍事、經濟和政治脅迫”。
白宮網站釋出的會後聯合宣告截圖
日本《朝日新聞》同樣分析指出,宣告中不出現俄羅斯,是明顯“出於對印度的妥協,因為印俄關係相當緊密。”
此外,這份聯合宣告也避開了直接使用“中國”的字眼,卻還是在多處含沙射影。比如,宣告稱“強烈反對任何旨在改變‘印太地區’現狀的脅迫性、挑釁性或單邊行動”,其中包括所謂“將有爭議的島礁軍事化、危險地使用海岸警衛隊船隻和海上民兵,以及試圖破壞其他國家的近海資源開發活動”。
香港《南華早報》認為,這份聯合宣告可謂“字斟句酌”,避擴音及中俄。有專家分析指出,這是因為拜登逐漸意識到亞太地區國家對“刺激中國、以及將Quad變成亞洲版北約”這兩件事不感興趣。與之相反,“他們希望在與美國合作時實現真正的經濟一體化和利益,而不是被當作對抗中國的工具”。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