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層|“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樣子”——老吳書記“忙年”
“水管都包好沒?寒潮來啦!”“冬肥上足了嗎?這場雪過後,又是豐收年!”“門前衛生要跟上,可不能拖村裡後腿!”……臘月二十四,一場初雪讓古城蘇州的氣溫降到冰點以下。早上7點半,蘇州高新區通安鎮樹山村黨總支書記吳雪春如常出現在村頭,開始一天的忙碌。
1969年出生的吳雪春是土生土長的樹山村人,2003年進入村委工作,一干就是20年。在他的帶領下,樹山村發展特色農業、興辦鄉村旅遊,從過去的窮苦村蝶變為“姑蘇城外世外桃源”,入選全國文明村、國家級生態村、全國鄉村旅遊重點村等。
圖為雪後的樹山村。(受訪者供圖)
吳雪春是個急性子,做事風風火火。他時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是“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樣子”。村民們都說,不管週末還是節假日,總能在村裡看到吳書記奔忙的身影。
村裡年味漸濃,農家小院中擺放著大大小小的醃肉缸,屋簷下掛著一串串臘肉、香腸、鹹雞……8點半,吳雪春步入6組22號沈根興家。“老沈,這香腸灌得不錯!身體還好嗎,年貨備齊了嗎,梨樹修剪好了吧?”吳雪春細細詢問。
76歲的沈根興身體硬朗、聲音洪亮,“放心吧,身體好著呢,枝條趕在寒潮前就修剪好了,冬肥也特意加了料。”說著,老沈摘下晾在院子裡的自制臘肉,非讓吳雪春帶幾塊回去不可。吳雪春連連婉拒。“多虧了小春,我們的日子越過越好。”沈根興說。
樹山村坐落在兩山環抱之中,全村1700多人,人均不足6分地。2000年以前,村民們靠種植水稻為生,只能填飽肚子。後來,吳雪春頂住壓力,帶領大家種植翠冠梨,大幅提高了經濟效益。嚐到種梨的甜頭後,樹山村又發揮山地優勢,將出產的楊梅、雲泉茶與翠冠梨打包營銷,打響“樹山三寶”品牌。
圖為吳雪春(右二)指導村民修剪梨樹。(受訪者供圖)
沈根興一家三代五口,種植翠冠梨200多棵,茶葉、楊梅各20多畝。2022年,沈家僅農產品銷售收入就達20多萬元。吳雪春告訴記者,如今村裡農副產品年銷售額穩定在6000萬元左右,村集體收入超過1200萬元,村民人均年收入5.5萬元。
依託“樹山三寶”,樹山村旅遊產業日漸紅火,集聚了70多個農家樂、民宿,年接待遊客100萬人次。
遊客多了,停車難了。上午10點,空氣中又多了幾分清冷味道,吳雪春匆匆趕回辦公室,撥通交警隊的電話。“又來麻煩你們,老樣子,興賢路兩邊輔路春節假期要開放臨時停車……我們一定組織好,確保遊客有序停放車輛,不影響交通……”放下電話,吳雪春長舒一口氣,“這樣算下來春節假期能騰出1500到1600個車位,應該週轉得過來。”他說,“別人過年是休息,我們過年像打仗。”
午後,陽光穿透雲層,村莊中有了融融暖意,一些人家掛起的紅燈籠格外亮眼。吳雪春走進“覽山·悅境”民宿,老闆娘曹莉莉正往屋裡搬蝴蝶蘭。“快過年了,你們又要忙起來了,我來看看準備得怎麼樣了。”吳雪春一邊說話,一邊幫曹莉莉搬花盆。“正準備著呢,剛去花卉市場買的蝴蝶蘭,給店裡添點熱鬧氣兒。”曹莉莉說。
圖為吳雪春走訪村裡的民宿經營者。(受訪者供圖)
樹山村媳婦曹莉莉過去從事跨境電商工作,2020年她與丈夫重新裝修自家老房、經營民宿。“覽山·悅境”位於山腳下,昔日破舊的農房如今變身花園別墅,幾位住客坐在窗邊,曬太陽、品茶、欣賞山景。
曹莉莉家的民宿共8間客房,除接待散客住宿、餐飲外,還可提供會議、團建、轟趴等服務。淡季月營業額可達五六萬元,旺季月營業額超10萬元。吳雪春叮囑說,一定要精心準備食材、布草,營造出鄉村年味,讓遊客乘興而來、盡興而歸。
樹山村有300多畝竹林,這是吳雪春“掃村”的必經之地。春夏秋冬,寒來暑往,竹子始終昂首向上。他說:“我要像竹子一樣,以不變的熱情和務實的行動繼續前行。”
下午5點半,暮色漸濃,炊煙裊裊升起,吳雪春回到辦公室開始謀劃明年的工作。樹山村基礎設施多建於2013年前後,歷經10年,多有破損、落後之處。吳雪春告訴記者,新的一年,村裡計劃投入500萬元升級改造基礎設施。“前期我們已經摸過底,哪些地方需要改造,哪些地方需要修繕……趁年前這幾天,再把方案落實落細,確保年後能馬上開工,光陰不等人!”
圖紙、報表、預算方案……傍晚7點,吳雪春和同事們依然在討論。天空如墨,村委會的燈光令人備感溫暖。“忙,心裡卻甜滋滋的。”他說,樹山村的發展,就像當初種梨一樣,是一個尊重規律、用心耕耘的過程。“雖然年過半百,我仍將努力帶領全村走好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生態優美,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共贏的發展之路。”(記者劉巍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