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地震後救災的中國身影
新華社北京8月21日電 載著28噸大米、5噸紅豆和5000多升食用油,四輛卡車20日從海地首都太子港出發,奔向海地地震重災區。
這是海地中資企業和華僑華人向災區運去的第二批物資。地震發生後,當地中資企業第一時間參與救援,成功救出生還者;當地華僑華人第一時間集資捐物,採購賑災物資。馳援海地災區的行列裡,人們看到了很多中國身影。
搜救地的中國聲音
海地西部地區14日上午發生7.2級地震。一家中國建築企業在距離震中80公里的南部省萊昂格萊參與地震救援,從廢墟中成功救出1人。
8月15日,救援人員在海地萊昂格萊清理廢墟。姜鴻攝
浙江溫嶺宏遠交通工程公司專案經理姜鴻回憶當時與時間賽跑的搜救工作。
地震發生時,公司的施工人員正在當地一座橋樑專案上準備施工。姜鴻說:“當時我在工地上安排施工。搖晃首先比較輕微,然後突然開始劇烈晃動。我意識到地震了,趕緊就地趴下,晃動大概持續了十幾秒。”出於安全考慮,他與同事停下手裡工作回到營地。剛進大門便碰到當地警察過來說“教堂倒了,有人埋在裡面”。
“震後救人時間緊迫!”姜鴻馬上調配了一臺挖掘機、兩臺自卸車、一臺剷車以及一臺加油車,叫上同事隨警察去了搜救現場。
8月15日,救援人員在海地萊昂格萊清理廢墟。姜鴻攝
姜鴻回憶說,趕到現場時,看到在倒塌的教堂廢墟上有人哭泣、有人喊叫,焦急的當地民眾自發進行徒手救援。看到有裝置到來,一些人立刻過來尋求幫助,並和中方人員一起合作救人。
“往上一點!”“倒車,倒倒倒”“拉繩!”“出來了!”姜鴻和同事們用中文混著不太嫻熟的克里奧語,和當地民眾配合著在烈日下連續作業近4個小時,最終成功救出1名倖存者,並挖出13具遇難者遺體。
8月17日,一名男子清理海地萊凱的一處房屋廢墟。新華社發(戴維·德拉帕斯攝)
在清理完廢墟後,公司員工還幫助當地政府疏通了通往南部省首府萊凱的道路。
集體信的中文簽名
在一封遞給海地規劃部的捐款捐助信中,密密麻麻籤滿了中文名字。簽字的是生活工作在海地的華僑華人。他們在地震後的幾天內籌集了兩批善款和賑災物資。
中企員工將海地華僑華人集資採購的物資裝車運往災區。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地震發生後,海地僑領、浙江溫嶺宏遠交通工程公司總經理董正東立即聯絡了平日合作的食品供應商,緊急採購12噸大米,震後第四天便運到災區。
聽聞這一訊息,同樣想第一時間幫助災區的另一位僑領金鑫在海地華商微信群裡發信息,表示想給災區捐點食品。
“我也捐一份!”……不到十分鐘,微信群裡排起長長的接龍。
“採購商倉庫裡的米油快被我們搬空了。當地人平時會吃紅豆飯,所以這次我們集資後主要採購的是大米、紅豆和食用油。”董正東說。
20日,他們把28噸大米、5噸紅豆、5000多升食用油裝上運往災區的卡車。
把物資交到海地國家民防辦總執行長耶裡·尚德勒手裡後,董正東開始籌劃如何能弄到更多帳篷。
“震後帳篷一定是最急需的,但這種冷門商品商家幾乎沒有什麼庫存。我們正在想其他辦法解決這個問題。”董正東說。
在海地經營一個小商品批發市場的金鑫發動自己公司員工進行募捐。“海地華僑華人雖然人數不多,但大家都很團結,之前海地抗疫我們也出了一份力。”
8月18日,人們走在海地震中附近的萊凱的街道上。新華社發(戴維·德拉帕斯攝)
海地孔子課堂的中方負責人馬麗娟也第一時間參與到捐款捐物的賑災活動中。她說,海地在短短几天裡遭遇強震和颶風,心繫災區的華僑華人把對受災民眾的關心寫在一封集體信裡,遞交給海地規劃部。
新華社國際部製作
新華社國際傳播融合平臺出品
來源:新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