渠首淅川喜迎外遷移民 中秋節返鄉共話團圓

渠首淅川喜迎外遷移民 中秋節返鄉共話團圓

大河網訊 “山更綠了,水更清了,天更藍了!”中秋節期間,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渠首淅川迎來了一批特殊的客人,來自青海、湖北、河南三省20多個縣市的50多位丹江口水庫新老移民共同返鄉,齊聚老家淅川,看山品水、回憶鄉愁,對家鄉的變化讚不絕口。

“今年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丹江口庫區移民10週年,我們舉辦‘移民十週年 中秋話團圓’活動,邀請移民返鄉參觀座談,共謀合作之路、共襄發展盛舉,賦能鄉村振興,助推淅川各項事業發展。”淅川縣移民局局長劉建農介紹。

淅川縣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核心水源區、全國移民大縣。1958年9月1日,隨著驚天動地的開山炮響,丹江口水利樞紐工程正式開工。1959年3月,還沒來得及抖落身上築壩的塵土,2.2萬名淅川人率先離開家園,遠走他鄉。從此,近40萬淅川人踏上漫漫移民路。風雪交加的青藏高原,蘆葦遍地的湖北大柴湖,無不見證著他們篳路藍縷、戰天鬥地的創業精神和輝煌業績。從1959年3月第一批移民開始,到2011年11月最後一批移民結束,這條移民路整整走了53年。

渠首淅川喜迎外遷移民 中秋節返鄉共話團圓

不同於以往獨自回鄉探親,參加這次集體活動,三天淅川之行,處處景點皆情點,移民們睹物思人,一次次感動得熱淚盈眶。

接他們的大巴剛駛進縣城,所有人都歡呼起來,放眼望去,記憶中那些泥土小道和低矮鋪子都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道路縱橫、高樓林立。在去各個產業點的路上,移民搬遷後破舊的村臺舊址早已綠樹成蔭、花果飄香……尋找著老家的印跡,他們百感交集。他們曾經生活過的地方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流光溢彩、美不勝收--城在林中、路在綠中、人在景中,如同一幅風景宜人的彩色圖畫。

在九重鎮張河村萬畝軟籽石榴基地,沐浴著早秋的陽光,累累果實掛滿枝頭,茶話會的瓜果茶水早已備好。“看,這可是咱老家的‘致富果’,喝丹江水,吃有機肥長大,甜得很!”一聽說移民回鄉,基地負責人拿出最好的石榴,使勁往移民手裡塞。當移民們瞭解到淅川近年來“短中長”三線產業相結合--短線發展短平快產業,中線發展生態林果,長線發展生態旅遊,確保長久奔小康時,都為家鄉的發展鼓掌叫好。

“你那優質艾條,給我留一批!”茶話會後,移民凌振奇和楊自軍成了好朋友。凌振奇是遠近聞名的老中醫,治療頸椎、腦血管病時需要大量艾條。楊自軍搬遷到南陽市臥龍村蒲山鎮後,主要產業就是艾草種植及艾製品加工。小“艾”帶動大“愛”,將他們連在了一起。

渠首淅川喜迎外遷移民 中秋節返鄉共話團圓

鄉音未改,鄉情難斷。半個多世紀以來,不管是官方還是民間,移民與家鄉的聯絡從未間斷。

“50年來,淅川縣移民局和鍾祥移民局每年都會互訪一次,共同探討研究解決有關移民問題。”淅川移民老幹部梁佔培說,他去大柴湖已經8次了。

幾十年來,幾乎每天都有許多人往返於移民點和淅川縣之間。為了方便兩地親人探親,所有移民安置點都有對開淅川的長途班車,天天不斷。“每次回淅川老家,我都會看看渠首,還把原陽盛產的大米捎給家鄉親人。返回時,親人們總會讓我帶回老家的丹江魚、淅川酸菜等特產。”搬遷到原陽的移民馬清傑說,“長期的你來我往,移民們不僅相互捎帶食品,還互相傳遞市場資訊、致富經驗,有的甚至將兩地的政策相互比照,然後傳遞給兩地領導,讓其決策時參考。”

“搬遷走時,兒子才四歲,對家鄉的印象太模糊了,我會年年帶他回來串親戚、吃丹江魚、喝丹江水,讓他知道,他的根在淅川!”離別在即,搬遷到新鄉輝縣的移民王品蘭動情地說。(康帆 李雪山)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1369 字。

轉載請註明: 渠首淅川喜迎外遷移民 中秋節返鄉共話團圓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