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看到吳鎮宇的兒子費曼在社交平臺自曝自己有舞臺恐懼症和社交焦慮,對網友們直呼:考慮一下我的感受吧!
我不禁想起《爸爸去哪兒》裡面那個靦腆的男孩兒,笑起來很溫柔,面對生氣的爸爸變只會掉眼淚,忍著不讓自己哭出聲音。
在節目中,吳鎮宇會叫費曼BBgirl,意思是總像個小姑娘一樣,會害羞,很丟臉。
其實不光是吳鎮宇這樣,很多家長都有這樣的看法:性格一定要是外向性格才好,內向、自卑、敏感這一定是孩子的缺陷。
於是我們看到市面上有很多這種培訓班:提高孩子的情商,教孩子練口才,五花八門,層出不窮。
但實際上真的管用嗎?讓那些原本內向的孩子變得外向,本質上對於孩子來說就是一場災難。
考慮孩子的內心
我想起我小的時候,也是個內向的孩子,看到親戚都不愛打招呼,上課不敢回答問題,見到老師會緊張,見到陌生人完全不知道怎麼說話。
那個時候我的標籤是:內向,文靜,不愛說話。我花了很長時間才甩掉這些標籤,但是我變得更快樂了嗎?
也許沒有,現在距離我大學畢業已經過去將近十年了,也就是在職場近十年,但依然克服不了內心的恐懼,領導交給我一些本不屬於我的工作,我依然不懂得怎樣拒絕。
因為小時候的內向,總是讓我覺得性格不好總是想要去討好別人,所以才造就了這樣的結果。
這當然並不代表其他跟我一樣內向的人會有同樣的結局,只不過,內向孩子在被人貼標籤的時候心裡真的是很無助的。
內向不是缺陷
世界上有白色,也有黑色,有外向的人,也就有內向的人,而內向的人並不是缺陷。
研究顯示,內向的人在專注力方面比外向的人更好,所以,孩子內向那又能怎樣呢?又沒人規定每個人都需要一樣。
記得很早的時候在知乎看了一句話:你努力合群的樣子真醜。
真的,如果孩子是內向不愛說話的性格,那就不要逼孩子了,孩子努力去變得合群,努力去逗別人笑,努力去聊一些自己不感興趣的話題,最後就會變成“畫虎不成反類犬”。
你身邊一定有那種情商很高、左右逢源的人,看到這樣的人,你肯定也很羨慕,可並不是每個人都是一樣的,如果人人都一樣,這個世界豈不是變得很可怕?
被逼著假外向,考慮一下孩子吧
被貼上標籤還不夠,還要給孩子糾正,各種報興趣班。
以前有個寶媽諮詢我,說自己的孩子很內向,不愛說話,給孩子報了很多興趣班,很多課外活動,還報過夏令營,可是效果不怎麼好。
我嚇得一驚:趕快停止吧,如果再讓孩子這樣下去,你接下來有可能要去醫院掛號了!
這就好像你愛吃榴蓮,可是身邊沒人吃榴蓮,那麼你就變成了異類,變成了有病的人。可你原本並沒有病啊!
內向性格就是如此,在這個社會中,好像很多人都喜歡性格外向、大大咧咧的人,提到內向就覺得是性格缺陷。
請別再這樣給內向的人貼標籤了,他們很健康,反而內向的人被逼著變外向才是最痛苦的事兒。
孩子內向,那就隨他去好了,只要他健康平安,不傻,不壞就行了!
很喜歡《阿甘正傳》裡面的一句臺詞:阿甘,你長大後想做什麼樣的人?
阿甘說:怎麼?難道我不能為我自己嗎?
就讓孩子做他自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