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一觸即發的俄烏戰爭不打了,美國“拱火”前功盡棄

由 度方針 釋出於 綜合

▲“諾曼底模式”四方會談上,經各方商議,同意應繼續遵守烏克蘭東部的停火協議。圖/央視截圖

據新華社1月27日訊息,俄羅斯、烏克蘭、德國和法國當地時間週三在巴黎舉行“諾曼底模式”的四方會談,經過8小時的商議後,俄羅斯和烏克蘭同意,各方應繼續遵守烏克蘭東部的停火協議。新一輪會談將於兩週後在柏林舉行。

“諾曼底模式”談判:暫時拆掉了戰爭引信

在俄烏邊境戰爭陰雲密佈之際,四方在法國巴黎舉行了8個多小時的談判,在會談之前,烏克蘭總統顧問表示,這次會議是一個“準備好和平解決的強烈訊號”。最近一個月左右,圍繞烏克蘭危機,各方進行了輪番談判,幾乎用盡了所有的外交手段,此前並不被看好的“諾曼底模式”意外取得了進展,給不斷升溫的戰爭局勢降了降溫。

當然,“諾曼底模式”談判只是要維持之前達成的在烏克蘭東部停火的協議,並沒有涉及現在的結構性的難題,也就是烏克蘭是否要加入到北約的問題。不管怎麼說,“諾曼底”談判的結果為和平提供了一線希望。

“諾曼底模式”是在克里米亞危機之後,法德等歐洲大國努力去緩和局勢,解決歐俄矛盾的嘗試。2015年達成的明斯克協議,實現了烏克蘭東部的停火。雖然只是一個停火協議,但現在來看,這卻成為破解烏克蘭危機為數不多的“切口”。

在美俄、俄羅斯與北約、俄羅斯與歐安組織進行多輪會談,尤其是美俄外長在日內瓦會談之後,烏克蘭危機依然沒有取得進展,外交解決的視窗似乎在慢慢關閉。“諾曼底模式”談判不能說是最後的努力,但外界的看法也是“死馬當活馬醫”。美國、北約都沒有搞定俄羅斯,法德能嗎?波蘭就認為,解決烏克蘭危機只有三種模式,那就是美俄、俄羅斯——北約、俄羅斯——歐安組織,並沒有包括諾曼底模式。

“諾曼底模式”談判的成果至少可以暫時拆掉烏克蘭東部發生戰爭的引信。而各方之所以能夠達成最低共識,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如果這次談判再次失敗,那和平談判的視窗可能就要關閉了。烏克蘭、俄羅斯、法國和德國都多次強調不要戰爭,“諾曼底模式”談判是四方爭取和平的最後稻草。所以,並非法德兩國比美國更有感召力,而是時機使然。

西方體系與俄羅斯的多層次博弈

烏克蘭危機從去年11月份再次爆發之後,局勢急劇惡化,戰爭的危險近在眼前。大國的尊嚴、小國的生存捆綁在一起,各方似乎都被趕到牆角,無路可退。

從歷史上看,很多戰爭就是在各方“別無選擇”的壓力之下被迫發動的。19世紀50年代的克里米亞戰爭在後人看來既不合理,也不可能,但英國和法國兩個歐洲大國為了奧斯曼帝國,與俄羅斯這個同屬基督教的大國打了一場慘烈的戰爭。

歷史未必會重複,但是歷史的韻律有時候會重現。圍繞烏克蘭危機,西方體系與俄羅斯之間進行了多層次博弈,最核心的矛盾就是西方國際體系向東擴張,而俄羅斯重整“前蘇聯空間”,烏克蘭恰恰處於兩大力量角力的關鍵點上,動彈不得。

從俄羅斯的角度來看,西方步步緊逼,已經讓俄羅斯退無可退了。自彼得一世以來,俄羅斯在歐洲還沒有像今天這樣逼仄和無奈。烏克蘭如果倒向西方,俄羅斯差不多就回到了莫斯科大公國的時代了。

從2008年俄格戰爭之後,俄羅斯重塑“前蘇聯空間”的努力就沒有停止過,克里米亞危機、白俄羅斯危機以及最近集安組織出兵哈薩克,都屬於俄羅斯以軍事手段重塑周邊安全環境的努力和嘗試。照此慣性,烏克蘭已經被俄軍三路包夾,對烏克蘭以及西方著實造成了大兵壓境的威懾。

從西方體系來看,大體可以分為兩派,一派主戰,一派主和。北約秘書長、英國、美國算是強硬派,甚至主戰派,北約秘書長斯托爾滕貝格一直在烏克蘭加入北約的問題上作出承諾,英國和美國最近向烏克蘭提供了軍事裝備,加強了在東歐北約盟國的軍事部署。美國最近以書面形式回覆了俄羅斯關於安全保障的要求,但是具體內容沒有透露。

德國和法國算是主和派,尤其是德國,拒絕向烏克蘭提供軍事裝備,而是提供了一座野戰醫院。德國的一大顧慮就是天然氣管道的問題,一旦俄烏衝突,經過烏克蘭的天然氣管道受阻,包括德國在內的歐盟國家將面臨能源短缺。為了打消德國的顧慮,美國正為歐盟從中東尋找天然氣來源。

“諾曼底模式”談判為各方緩和烏克蘭危機提供了一架梯子,但未必能讓大國就坡下驢。美國和俄羅斯都將大國的尊嚴和信譽押上了,如果雙方能夠從此重畫歐洲範圍,構建新的安全保障框架,那可能是歐洲歷史上首次沒有經過戰爭而達成的安全框架。

而美國近期的一系列動作,比如宣佈撤離外交人員,向烏克蘭運送武器,威脅制裁普京總統本人等,既沒有釋放戰略談判的誠意,也沒有大規模介入戰爭的準備,在俄烏危機中扮演了並不光彩的角色。

“諾曼底模式”談判只是提供了一次緩和與重啟談判的機會,機會有時候稍縱即逝。

新京報特約撰稿人 | 孫興傑(吉林大學國際關係研究所教授、副所長)